诗词大全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气貌棱棱,眉目温温。
一脉之分派发崑崙之源,百川之吞潮落珊瑚之根。
风烟清远秋之痕,草木秀拔春之恩。
古壁之梭兮蛰龙之骨,寒潭之璧兮夜月之魂。

作者介绍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宋代释正觉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气貌棱棱,眉目温温。
禅人的气质犹如山峰挺拔,容貌温和安详。

一脉之分派发崑崙之源,百川之吞潮落珊瑚之根。
禅人的身份与传统相承,如同派发昆仑之源,吞噬百川潮汐,根植于珊瑚之深处。

风烟清远秋之痕,草木秀拔春之恩。
禅人身上有着清远秋天的痕迹,像是被风和烟雾熏陶过一般;同时又像是春天给予草木的恩宠,使其生长得高雅挺拔。

古壁之梭兮蛰龙之骨,寒潭之璧兮夜月之魂。
禅人仿佛是古老墙壁上的织布机,蕴含着沉睡的龙骨;又像是寒冷的池潭中的玉璧,拥有夜晚月光的灵魂。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禅人的形象,展现出禅修者内外的气质和境界。禅人的气质高洁,容貌和善,宛如山峰挺拔,又拥有温和安详的外貌。他的身份与传统相承,承载着昆仑之源的派发,吞噬百川潮汐,根植于珊瑚之深处。禅人的气质和境界仿佛是被风烟熏陶过的秋天,也像是春天赋予草木的恩宠,使其生长得高雅挺拔。他的存在像是古老墙壁上的织布机,蕴含着沉睡的龙骨,又仿佛是寒冷池潭中的玉璧,拥有夜晚月光的灵魂。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禅人的形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比喻和隐喻,展示了禅修者内心的深邃和高尚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禅宗的思想追求和修行境界,以及禅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 《金陵杂兴二百首》

    紫云回薄隐新愁,早起钟声也是不。遍地葱花两三亩,至今人道景阳楼。

  • 《七夕》

    岁岁今宵乞巧楼,疏星如弈月如钩。莫将寒信侵房屋,肯把閒情问女牛。儿笑无书空曬腹,妇言有酒可浇愁。鹊慵竟失河桥约,尽日喳喳古树头。

  • 《以庐山三叠泉宁张宗瑞》

    九叠峰头一道泉,分明来处与云连。几人竞赏飞流胜,今日方知至味全。鸿渐但尝唐代水,涪翁不到绍熙年。从兹康谷宜居二,试问真岩老咏仙。

  • 《运司园亭·雪峰楼》

    西山最高峰,积雪连四季。登楼试寓目,入国有故地。烽候虽久息,武经思豫备。文饶昔筹边,公意今无愧。

  • 《偈颂七十八首》

    浪爪拏舟雪溅空,十年胸际著慈风。如今堂上时相见,分付饮茶谈笑中。

  • 《新秋》

    蝉声昨日催秋至,渐觉单衣卷凉吹。闲吟最爱夕阳天,水转澄鲜山转媚。几处桐阴清露垂,萧然物候翻相宜。不知宋玉何为者,畏见西风摇落时?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