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形老容,瘦竹苍松。
野食丹山凤,云吟枯木龙。
对机何似当台镜,扣应恰如随杵钟。
了无一物,还我卢舂。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宋代释正觉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禅修者的形象,反映了禅宗的思想和修行境界。
诗词中的"衰形老容,瘦竹苍松"通过对禅人外貌的描写,表达了他衰老的形态和与自然相融合的精神状态。"衰形老容"展示了岁月的痕迹,而"瘦竹苍松"则暗示了禅修者与自然环境的共通之处。
接下来的两句"野食丹山凤,云吟枯木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野食丹山凤"描绘了禅人在野外吃野味的简朴生活,而"云吟枯木龙"则形容禅人在冥想中发出的吟唱声,将禅修者与神秘的自然元素相联系。
下一句"对机何似当台镜,扣应恰如随杵钟"表达了禅人对内在自我觉察和修行的理解。"对机"指禅修者对自己内心的观照,将其比喻为照镜和敲钟,强调了禅修者对自身的深刻洞察。
最后一句"了无一物,还我卢舂"表达了禅修者对物质世界的超越和对内心的归还。"了无一物"意味着超越了世俗的欲望和执着,而"还我卢舂"则是意味着回归到本源的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禅修者形象的描绘,展示了禅宗思想中的超脱、超越和内心觉醒的境界。诗词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禅修者的境界和修行的意义,表达了禅宗追求内心平静和解脱的理念。
玉皇前殿掌书仙,一染尘心下九天。莫怪浓香薰骨腻,云衣曾惹御炉烟。
清且沦漪,有美一人。怀哉怀哉,率土之滨。
轮如明月尽,罗似薄云穿。无由重掩笑,分在秋风前。
乞儿还有大通年,三十三人碗杖全。薛庶准前骑瘦马,范酂依旧盖番毡。
客舍犹寻未见书,邺侯可止万签余。君家酿玉推能事,得及重阳把盏无。
君臣庆会豁余机,百亿山河尽贡归。拈起太平无价宝,乾坤何处不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