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发老而覆霜,心念净而发光。
妙照混三世,幽灵空十方。
口吞诸佛而不为大,舌拄梵天而不觉长。
刹尘无间说,鸥鸟不乱行。
平等是道,自然成章。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须发老而覆霜,
心念净而发光。
妙照混三世,
幽灵空十方。
口吞诸佛而不为大,
舌拄梵天而不觉长。
刹尘无间说,
鸥鸟不乱行。
平等是道,
自然成章。
中文译文:
禅修者与主神融合,书写真实,期待赞誉。
须发虽然受到寒霜的覆盖,
心念却清净而发出光芒。
以妙照照耀三世,
幽灵在空中飞翔,
遍布十个方向。
口中吞食众多佛陀却不显得伟大,
舌头支撑住梵天却没有感到延长。
讲述着刹那间的尘世,
鸥鸟在其中自由自在地飞行。
平等是修行的道路,
自然而然地展现出美丽的篇章。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由宋代禅宗僧人释正觉创作的。诗中描绘了禅修者与主神融合的境界,以及在修行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境界与智慧。
诗人首先以寒霜覆盖须发,形容禅修者年老,但内心却清净明亮,发出光芒。这表达了禅修者通过长时间的修行,心灵得到净化,光芒散发出来。
接着,诗人以妙照混三世、幽灵空十方来形容禅修者的境界。妙照指的是禅修者通过悟性的照耀,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洞悉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真相。幽灵在空中飞翔,表示禅修者超越了尘世的束缚,自由自在地穿梭于世间。
诗中还提到禅修者口吞诸佛而不为大,舌拄梵天而不觉长。这是通过寓言的方式表达禅修者在修行中超越了一切对外在事物的执着,以及对物质和感官的欲望的克制。禅修者达到了超越世俗的境界,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一切。
最后,诗人以平等是道,自然成章作为结尾。表达了平等心是禅修者修行的核心,只有心怀平等,才能在自然之间达到心灵与宇宙的和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意象,揭示了禅修者在修行中的境界与智慧,强调了平等心的重要性。通过对禅修者的境界的描绘,诗人呈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地,以及修行者通过内心的净化和觉醒所获得的智慧和自由。
柳暗春风远,花飞香梦残。夜深明月度,寂寞玉雕兰。
僧家无住著,早晚出东林。得道非真相,头陀是苦心。持斋山果熟,倚锡野云深。溪寺谁相待,香花与梵音。
风雨连朝忽转晴,天还着意作清明。簿书共了公家事,尊酒聊酬我辈情。花却馀寒红尚瘦,柳融初日黛犹轻。一年春事才如许,又作明朝祓禊行。
兔毫钝退才都尽,马齿加行鬓已苍。端赖故人相慰藉,不增不减是疏狂。
诗谶吾生信有之,预怜夜雨闭门时。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秋光将老。黄花开早。露浥清晓,金钱万叠犹小。簪遍碧云鬟,压倒乌纱帽。更把来、玉觞同酹。过□添炉鼎,朱颜愈少。壮道骨,长仙风,养成灵宝。今日去登高,谩说龙山好。悄不如、自家蓬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