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形骸,野云踪迹。
照兮夜色月摩,默也潭空秋入。
三千界,露半身。
九万里,成一息。
随类应缘,何翅百亿。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宋代释正觉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以禅宗的视角描绘了自然景物,展现了禅修者的内心境界和对宇宙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为:
枯木的形骸,野云的踪迹。
照耀啊,夜色与月相互摩擦,
默然之中,湖泊空空,秋意涌入。
广袤的三千界,露出身形的只有半身。
九万里的距离,化作一口吐息。
跟随着自身的类别,应缘而行,
何需翅膀,去计算亿万生灵的命运。
诗意表达了禅修者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禅宗修行的思考。枯木形骸和野云踪迹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自然的变化。夜色和月亮的摩擦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夜晚景象。诗中的禅者默然无言,湖泊空空,寄托了内心的宁静与深入。作者通过描述宇宙广袤的三千界,表达了一种超越个体的意境。禅者只露出身形的半身,象征着对自我束缚的解脱,达到了超越个体的境界。九万里成为一口吐息,突显了时间的短暂和生命的脆弱。最后,诗人表达了随缘而行的禅修观念,认为亿万生灵的命运无需翅膀来计算,而是随着自然的规律而生发,不需要刻意干涉。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禅修者的内心境界,传达了禅宗的思想和禅者对宇宙的感悟。作者以禅修者的视角,呈现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洞察,表达了超越个体、顺应自然的禅修观念。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对生命的思索,体味到禅宗追求的境界。
入山旭光迎,出山月明送。十里松杉风,吹醒尘土梦。兹山凡几到,题字遍岩洞。阳崖树冬荣,阴谷泉下冻。怪石立谁扶,灵草生岂种。白云蓊然来,诸峰欲浮动。高鹘有危栖,幽禽无俗哢。凌藓知履滑,披岚觉裘重。尝登最上颠,远见湖影空。渔樵渡溪孤,鸟雀归村众。还寻老僧居,隔竹
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猛虎不独宿,鸳鸯不只栖。虞舜游苍梧,帝子夜向潇湘啼。时既禅禹妃亦老,老泪洒竹无高低。流根及昏駮红藓,此情乃与天地齐。我今斋寝泰坛下,侘傺愿嚏朱颜妻。
君以旷怀宜静境,我因蹇步称闲官。闭门足病非高士,劳作云心鹤眼看。
海神不朝雪不作,大梁尘土蔽天高。道傍牛喘复谁问,佛寺吹螺空唱嚎。相公跪香恬且佚,陛下减膳心焦劳。因君试墨偶有激,勇辞壮笔挥长刀。予无奈何亦思饮,饮竭甖瓮从餔糟。
欲息乡邦事,萧条泪万行。阳秋今不作,文献久沦亡。绝学唯君在,论文许我狂。昔贤如可起,回首意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