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指相从作正观,出求卧席著蒲团。
恬处敛雨野云薄,湛若磨风秋水寒。
卷去犹知鼻头痛,坐来方信髑髅乾。
芦花明月阿谁事,人在江湖把钓竿。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诗词:《禅人发心丐席求颂》
禅人发心丐席求颂,
朝代:宋代,
作者:释正觉。
译文:
禅师发愿以乞讨的席子为颂词,
朝代:宋代,
作者:释正觉。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宗修行者的心境和修行的景象。禅人发愿以乞讨的席子为颂词,表达了他内心对佛法的虔诚和追求。诗中以简洁的语言表现了禅宗修行者淡泊名利、超越尘世的精神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禅宗修行者的境界。诗中的禅人放下了一切尘世的物质欲望,只求一个简单的席子作为颂词,体现了他对佛法的真挚向往。诗中描述了禅人在宁静的环境中修行的情景,雨停云薄,风轻如磨,水清寒冷,表达了禅者内心的宁静和澄明。诗的最后两句描绘了禅人在江湖之中用钓竿打渔,芦花明月的景象,这是对禅人境界的进一步延伸,将禅修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表现了禅宗修行者在尘世中的从容自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意象的选择,展现了禅宗修行者超越尘世的精神追求和内心的宁静境界。诗中融合了禅修和日常生活,表达了禅者在纷繁世界中追求内心自由的精神。
舍舟入洞夕阳斜,得见方村八九家。林锁山环藏屋宇,鸡鸣犬吠隐烟霞。宁知门有今朝客,可使灯开昨夜花。共喜相邀询动止,呼童汲水煮山茶。
临水登山兴自奇,锦沙墩上最多时。虽云发白孤峰好,其奈名清圣主知。草媚莲塘资逸步,云生松壑有新诗。翛然别是神仙趣,岂羡东山妓乐随。
五鼓歇津亭,风帆去斗城。美材王国秀,独木县官征。萍密浮罂剂,蒪丝杂釜羹。袁郎秋咏去,江月对盈盈。
官路飘蓬奈别何,塞垣相见此情多。酒樽重喜为亲寿,华发犹能继子歌。行树坐思新种色,断冰应泛晚来波。紫荆山下游从少,独把雕章醉后哦。
忽忽流年恨,悠悠独夜情。向人灯欲语,遶舍露如倾。梦每轻千里,愁偏怯五更。殷勤桑落酒,好为解余酲。
酒巡未止。更说五行人听喜。康节淳风。说道诸公运数通。乞浆得酒岁在申酋,乞浆得酒。更检戊申前定寿。亥子推何。甲子生年四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