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筇之像,对机之身。
六根摄一处,三昧起诸尘。
蚌肠孕於月明之夜,蛰户开於雷动之春。
个般手段兮,分付善应之人。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写真求赞》是宋代释正觉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握筇之像,对机之身。
六根摄一处,三昧起诸尘。
蚌肠孕於月明之夜,蛰户开於雷动之春。
个般手段兮,分付善应之人。
诗意:
这幅画像描绘了一个禅宗修行者,他手握拐杖,身体坐直。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集中于一处,通过禅定的境界超越了尘世的干扰。诗人表达了修行者透过禅定能够超脱尘俗之境,以及禅修的境界是如何在月明之夜和春雷鸣动之时展现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修行者的赞叹和期望,希望他能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指导那些有善根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人们。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传达了禅修者的境界和修行的内涵。首句描述了禅修者握筇(拐杖)的姿态,以及他的身体态度端正。第二句表达了禅修者通过六根的集中,达到了对尘世干扰的超越,进入了禅定的境界。接着,诗人运用意象描绘了禅修者在月明之夜和春雷鸣动之时的修行状态,暗示着禅修者能够在静谧与动荡的环境中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觉悟。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禅修者的赞叹和期望,认为他具备独特的修行技巧和智慧,能够有效地引导那些有善根并懂得适应环境的人们。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展示了禅修者的境界和修行的意义,通过意象的运用,使读者感受到禅修者超越尘世的宁静与觉悟,以及禅修者的修行对世间种种变化的应对能力。这首诗词集中表达了禅修的核心思想,引发人们对内心宁静和超越尘世的思考。
御柳风柔春正暖。紫殿朱楼,赫奕祥光远。十二玉龙迎凤辇。香腾锦绣闻弦管。扇却双莺开宝宴。绿绕红围,宣劝金卮满,万岁千秋流宠眷。此身欲备昭阳燕。
艰难别离久,中外往还深。已改当时法,空馀旧日心。
每日行持都不是,今朝顿觉舒宽。□和交媾聚成团。婴儿投姹女,虎绕与龙蟠。四象同房搓玉线,一穿透过金丹。自然光艳出泥丸。有言言不尽,无说说非难。
二月东风始见梅,山童折得数枝来。铜瓶棐几修清供,香鼎中间易卷开。
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月生无有桂。花开不逐春。试挂淮南竹。堪能见四邻。
天隅把袖立春风,井络民情许上通。暖到夜郎安静里,寒消白帝抚摩中。摘山岂必溪芽尽,市骏何须冀种空。月渚扁舟书好读,琅琅声与大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