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也说不破,画也画不成。
慷慨鼻气通快,清閒眉棱觉轻。
静不得像,动不流情。
十方三世无安处,历历诸缘头上行。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写真求赞》是宋代禅宗僧人释正觉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通过独特的形象描写和禅宗的思维方式,表达了禅修者对现实世界的觉知和超脱。
诗词中描述了禅人对言语和绘画的无法捕捉和表达的无奈之情。这种无奈源于禅修者深入内心体验到的境界,超越了言语和图像所能表达的范围。诗中提到禅人鼻气通快、眉棱清闲,表明禅修使得禅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得以畅通和平静。
然而,禅人却感到静态无法表现出内心的真实,动态也无法流露出情感。这是因为禅修者在参悟中体验到了超越个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境界。他们感知到自己存在于十方三世之中,没有固定的安身之处。历历诸缘在他们头上流转,意味着他们对于世事的洞察和超脱。
这首诗词通过对禅修者内心境界的描绘,传达了禅宗思想中超越言语和形象的禅悟境界。禅人通过冥想、参悟和修行,超越了世俗的束缚,实现了心灵的自由与宁静。这种自由和宁静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禅人超越了个人的狭隘视野,融入了宇宙的秩序之中。
这首诗词展示了禅修者对于真实境界的深入体验和超越,呈现了禅宗思想中的禅悟境界。它不仅表达了禅修者对言语和形象限制的无奈,更强调了禅悟境界中的超越和自由。这种超越和自由使禅修者能够超越个人欲望和纷扰的世俗,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觉醒。
名园不放过鸦飞,相国如今遂请时。鼎食从来称富贵,更和花笋一兼之。
潇洒林塘暮。正迤逦、香风度。一番天气,又添作琼枝玉树。粉蝶无踪,疑在落花深处。深沈庭院,也卷起、重帘否。十分春色,依约见了,水村竹坞。怎向江南,更说杏花烟雨。
入无锥瓦出无闾,笑杀康山老寄居。客里光阴何以度,闲中亲旧顿然疏。武罔文学来投卷,临汝君侯肯致书。早晚一犁亲受地,时于笠底望行车。
八十年前一炷香,依然余习未全忘。旧缘入静多扃户,近为精思别置床。篝火古铛煎桧蜜,汲泉小瓮酿松肪。老翁正似辽天鹤,更觉人间岁月长。
西风惊万木,危坐思悠哉。故国经年别,秋鸿半夜来。人应多弃善,天岂不怜才。休学严夫子,荒凉老钓台。
金阙来华盖,琳坛集羽衣。石因钟乳腻,松为茯苓肥。剂墨香翻杵,修琴玉布徽。天低临象纬,日近逼光辉。竹里开长径,池边蔽小扉。红迷霞绮错,绿涨水环围。仙杏葩凝赤,蟠桃萼剪绯。龙来还独宿,鹤去更知归。割蜜蜂先避,衔书凤自飞。祠雷陈古磬,符鬼掣灵旗。丹井泉偏冽,铜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