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禅人写真求赞》

说也说不破,画也画不成。
慷慨鼻气通快,清閒眉棱觉轻。
静不得像,动不流情。
十方三世无安处,历历诸缘头上行。

作者介绍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禅人写真求赞》是宋代禅宗僧人释正觉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通过独特的形象描写和禅宗的思维方式,表达了禅修者对现实世界的觉知和超脱。

诗词中描述了禅人对言语和绘画的无法捕捉和表达的无奈之情。这种无奈源于禅修者深入内心体验到的境界,超越了言语和图像所能表达的范围。诗中提到禅人鼻气通快、眉棱清闲,表明禅修使得禅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得以畅通和平静。

然而,禅人却感到静态无法表现出内心的真实,动态也无法流露出情感。这是因为禅修者在参悟中体验到了超越个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境界。他们感知到自己存在于十方三世之中,没有固定的安身之处。历历诸缘在他们头上流转,意味着他们对于世事的洞察和超脱。

这首诗词通过对禅修者内心境界的描绘,传达了禅宗思想中超越言语和形象的禅悟境界。禅人通过冥想、参悟和修行,超越了世俗的束缚,实现了心灵的自由与宁静。这种自由和宁静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禅人超越了个人的狭隘视野,融入了宇宙的秩序之中。

这首诗词展示了禅修者对于真实境界的深入体验和超越,呈现了禅宗思想中的禅悟境界。它不仅表达了禅修者对言语和形象限制的无奈,更强调了禅悟境界中的超越和自由。这种超越和自由使禅修者能够超越个人欲望和纷扰的世俗,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觉醒。

  • 《水调歌/水调》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 《泛小fq二首》

    水一塘,fq一只。fq头漾漾知风起,fq背萧萧闻雨滴。醉卧船中欲醒时,忽疑身是江南客。船缓进,水平流。一茎竹篙剔船尾,两幅青幕覆船头。亚竹乱藤多照岸,如从凤口向湖州。

  • 《守斋和张倅古岩诗予用韵赋三绝呈守斋》

    天然石屋两三僧,趺坐寒云几上生。想见瓦炉烟断处,一函经对万松清。

  • 《重送文处厚,因寄蜀父老三首》

    下峡东归十五年,因君话旧意茫然。烦将远道悠悠梦,直到天西暑雪边。

  • 《巫峡》

    巫山苍翠峡通津,下有仙宫楚女真。不逐彩云归碧落,却为暮雨扑行人。年年旧事音容在,日日谁家梦想频。应是荆山留不住,至今犹得睹芳尘。

  • 《雨中花慢 登新楼,有怀赵昌父、徐斯远、韩仲止、吴子似、杨民瞻》

    旧雨常来,今雨不来,佳人偃蹇谁留。幸山中芋栗,今岁全收。贫贱交情落落,古今吾道悠悠。怪新来却见,文反离骚,诗发秦州。功名只道,无之不乐,那知有更堪忧。怎奈向、儿曹抵死,唤不回头。石卧山前认虎,蚁喧床下闻牛。为谁西望,凭栏一饷,却下层楼。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