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眉低垂,两目清冷。
著於万象森罗,更没一丝欠剩。
秋霜鹤老梦寒,霁月夜摩松顶。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写真求赞》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释正觉。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禅宗修行者的形象和境界。
诗词通过描写禅人的面容和眼神,展现了他的内心状态。禅人双眉低垂,两目清冷,表现出他内心的宁静和专注。他对周围的万象森罗都心如止水,没有一丝杂念和欲望。这种超脱尘俗的境界,让人感受到禅修者的深邃和超越。
诗中还出现了秋霜、鹤老、梦寒、霁月和摩松顶等意象。秋霜和鹤老象征着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有限,梦寒则传递出禅人对世俗欲望的超越和对虚幻事物的觉悟。霁月夜摩松顶则显现了禅人在寂静的夜晚,与自然相融合的境地。
整首诗词表达了禅人超脱尘俗、专注于内心修行的境界。他的面容和眼神透露出深邃的智慧和超越世俗的境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词进一步突显了禅人与自然的联系,以及他在静默中与宇宙相交融的体验。
这首诗词的赏析可以引发人们对禅修和内心觉醒的思考。它呈现了禅修者在面对世俗的纷扰时,如何通过专注和超越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智慧。诗词通过意象的运用,将禅人的修行状态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强调了内外一体的境界。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禅修的力量和悟道的美妙,以及追求内心宁静与觉醒的意义。
鹤林古竹院,马素旧松关。草合门前路,云埋寺后山。花神千载去,僧话片时闲。满壁瑰奇句,惭窥豹一斑。
望族尚书旧,宜蔼缙绅。无人知善教,有子冠鸿钧。箕箒惟安礼,诗书不待邻。鸱堂万钟养,风木倍悲辛。
一曲樽前浩浩歌,流年容易隙驹过。眼前白发故人少,郭外表枫古冢多。流水不弹嗟老矣,雍门欲听奈愁何。回头城阙应非昔,还记千年老鹤么。
久坐懒成癖,谁令老作魔。逢人说江海,著处是关河。陇底烽燧暗,海门鸿雁多。西楼云水白,犹奈酒樽麽。
举世总痴愚,贪恋财色,无不迷错。一个丹诚,趁轻肥为作。三耀照、宁曾畏慎,四时长,追欢取东。越频频做,恰似飞蛾,见火常投托。光中方省悟,体烂怎追却。悔恨迟迟,已遭逢烧烙。能远害、焉今祸患,会全身、那经灼烁。请於身看,只被得利名荣华缚。
小山碧巉岩,直上与天齐。诗成欲磨崖,藤罗费攀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