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喧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人。贞元中,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元和初,对制策,入等,调盩厔尉、集贤校理,寻召为翰林学士、左拾遗,拜贊善大夫。以言事贬江州司马,徙忠州刺史。穆宗初,徵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復乞外,歷杭、苏二州刺史。文宗立,以祕书监召,迁刑部侍郎。俄移病,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拜河南尹。开成初,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卒赠尚书右僕射,谥曰文。自号醉吟先生,亦称香山居士。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长庆集》诗二十卷,后集诗十七卷,别集补遗二卷,今编诗三十九卷。
《长安正月十五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
喧喧车骑帝王州,
城中花树失春秋。
明月春风三五夜,
乐人行乐愁人愁。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长安城内正月十五的景象。以下是对该诗的诗意和赏析:
诗的开头,白居易用“喧喧车骑帝王州”来形容繁忙的长安城。这里的“车骑”指的是车马和骑兵,象征着帝国的权力和威严,而“帝王州”则指的是长安作为都城的地位。这一句揭示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忙,以及权力与掌控的氛围。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城中的花树失去了春天和秋天的气息。这里的花树代表着自然界的生机和美好,而失去了春秋的花树则暗示了城市中人们对于自然的疏离和忽视。这种对自然的冷漠和无情使得城市变得单调和缺乏生气。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明亮的月光和轻柔的春风依然存在。明月和春风是大自然中的美好元素,它们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而“三五夜”则指的是正月十五这一特殊的夜晚,这是一种节日氛围的象征。这一句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好的赞美和渴望。
最后一句“乐人行乐愁人愁”,通过对比展示了人们心境的反差。在这个欢庆的日子里,大多数人都在享受快乐和欢乐,而唯独诗人自己却感到忧愁和沉郁。这种情感对比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他或许感觉自己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对于现实的种种不满和无奈使得他无法与他人一同欢庆。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城市和自然的对比,以及对人们不同心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诗中蕴含着对于自然美好和对于现实困境的反思,以及对内心孤独和无奈的抒发。
处玄拜上,道录高功,日照别后难逢。渴仰之怀,甚时得睹仙容。即辰仲冬辛酉,急焚香、跪领开封。清河德,又行缘阐醮,敬信无穷。光遍十方真了,去大罗朝圣,升入高穹。体挂云裳万里,要到乘风。这番出离生灭,任往来、跨虎骑龙。天地外,想古今,几个真同。
平生三毛尔,鬓发眉与须。标何忽霜雪,星星欲无余。手中木上座,枯槁正类渠。而吾方两忘,隐几者谁欤。是身那有坚,寝饭姑如如。旧时祖师令,似守商君书。老夫亦耄矣,戒律今全除。惟兹笑及嗔,二法元不殊。独当招故人,浊酒满眼沽。非徒洗耳恭听离君,且复浇索居。白鱼良已佳
思人谁复念婆娑,窟室崖阴未易磨。四十团间看溜雨,三千年后数恒河,不堪与世供狙械,尚许遗民占鸟窠。从此便名夫子树,匡人斤斧奈予何。
以此叶阴凉,代彼青琅玕。但恐本质脆,不堪期岁寒。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谿桥。
定知花发是归期,不奈归心日日归。风雪岂知行客恨,向人更作落花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