萦纡一径试幽寻,花竹禅房未是深。
野水不波清欲冻,崇冈有竹翠成阴。
琵琶昵昵怨儿语,兰桂温温和水沈。
诗句欲追前辈后,谁呼粉黛污清吟。
刘过(一一五四~一二○六),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多次应举不第,终生未仕。刘过是抗金志士,曾上书朝廷提出恢復中原方略,未被采纳。漂泊江淮间,与主张抗战的诗人陆游、陈亮、辛弃疾等多有唱和。晚年定居崑山。宁宗开禧二年卒,年五十三(明陈谔《题刘龙洲易莲峰二公墓》)。有《龙洲道人集》十五卷。事见元殷奎《復刘改之先生墓事状》、杨维桢《宋龙洲先生刘公墓表》、明万历《崑山志》卷三。 刘过诗,以原八千卷楼藏明嘉靖刊《龙洲道人诗集》(十卷)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龙洲集》(简称四库本)、《江湖小集》(简称江湖集),汲古阁影宋抄本《宋群贤六十家小集·龙洲道人集》(简称六十家集)文字与《江湖小集》基本相似,酌予出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长干寺用荆公韵》是刘过所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曲折的小径上试着寻找幽静,
花竹构成的禅房并不深远。
野水静止无波,清澈欲冻结,
崇山上的竹林成为翠绿的阴影。
琵琶轻拨发出怨儿般的声音,
兰花和桂花散发着温暖,水面沉静。
诗句追随前辈的足迹,但谁呼唤着粉黛的女子,
却玷污了这纯净的吟唱。
诗意:
《长干寺用荆公韵》是一首描绘长干寺景致的诗词。诗中通过描写小径、禅房、野水、崇山、琵琶和花香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幽静、纯净和美好环境的追求。诗人试图追随前辈的诗句,但又感叹其中的某些诗句使用了不恰当的描写,玷污了清雅的吟咏。
赏析:
这首诗词以长干寺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幽静而美好的景象。诗人以曲折的小径、花竹构成的禅房,描绘了长干寺的宁静氛围。在寺庙中,野水静止无波,清澈得仿佛即将结冰,崇山上的竹林则形成了翠绿的阴影,给人一种凉爽宜人的感觉。琵琶的声音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更加动人,兰花和桂花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水面平静如镜。整首诗词以一种细腻而优美的笔触,展示了长干寺的宁静和美丽。
然而,诗人也对前辈的诗句提出了一些质疑。他认为有些诗句中使用了不合适的描写,玷污了纯净的吟咏。诗人表达了对吟诗的追求和对前辈诗人的尊重,同时也表达了对诗歌纯净性的珍视。这种对纯净吟唱的追求和对清雅文化的呼唤,体现了诗人的独立思考和对自我表达的坚持。
总体而言,《长干寺用荆公韵》通过对长干寺景致的描写,展示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并在其中融入了对纯净吟唱的追求和对前辈诗人的反思。这首诗词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远的意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忆昔相从游,往往尝继晷。论文在肺肝,商确到肌体。一从怅分携,凫雁惯居徙。相望两川间,别梦萦百里。向来故园思,归兴动行李。奔驰快一见,舍馆渠暇理。畴昔夜过门,明月耿相视。一尊邀踌躇,啸咏天风起。朝来得秀句,惜别语盈纸。所愧才空疎,雅意孰称是。尘劳喜驱人,遣我
上林寒早,仙仗转郊圻。笳鼓入云悲。逶迤辇路过西池。楼阁锁参差。都人瞻望意如疑。犹想翠华归。玉京传信杳无期。空掩赭黄衣。
锯解秤锤,油煎石磉。两手擎来,有功者赏。
老去居山乐最真,盘蔬日日富前陈。爱尝苦笋疏甜笋,似进忠臣远佞臣。饭为韵清常倍食,酒因味爽或添巡。美芹之意全相似,颇谓堪将献紫宸。
五斗徒劳谩折腰,三年两鬓为谁焦。今朝官满重归去,还挈来时旧酒瓢。
河山元气入残秋,感慨时艰涕暗流。灾异江都曾作赋,功名李广不宜侯。凤凰可惜供鹰犬,骐骥偏令作马牛。意志新来摧折尽,人间何处可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