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过了浪犹高,河伯欣然止怒涛。
傍岸买鱼仍问米,登楼呼酒更持螯。
湘汀暮雨幽兰溼,野渡寒风古树号。
诗到巴陵吟不得,屈原千古有离骚。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湖山类稿》卷三《夷山醉歌》),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出家爲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着《湖山类稿》十三卷、《汪水云诗》四卷、《水云词》二卷等(《千顷堂书目》卷二九、三二),已佚。今存刘辰翁批点《湖山类稿》五卷;清钱谦益据云间钞诗旧册辑成《水云集》一卷;今人孔凡礼增辑爲《增订湖山类稿》五卷。《南宋书》卷六二有传。 汪元量诗,第一至五卷以清干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刻《湖山类稿》、《水云集》爲底本,删去后者重出之诗。参校清吴翌凤抄本(有清顾至、黄丕烈跋,简称顾本,藏北京图书馆)、明末抄本《汪水云诗抄》一卷(有清毛扆校跋,简称毛本,藏北京图书馆)以及《诗渊》引诗等。另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长沙》是宋代诗人汪元量的作品。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长沙洞庭湖畔的一幕景象。
诗意:
这首诗以洞庭湖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湖边的经历和感受。诗中通过描写浪涛高耸、河神平静、购买鱼和喝酒的场景,以及雨中的幽兰和寒风中的古树的呼号,展现了长沙的风景和气氛。最后,诗人提到诗无法吟咏到巴陵,与屈原的离骚作对,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和思考。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写了长沙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通过对洞庭湖的描绘,诗人展示了湖泊的壮阔和不可预测的浪潮。在描述河伯时,河神的平静与大浪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大自然中的奇妙和多变。
诗中的傍岸买鱼和呼酒更持螯,生动地描绘了长沙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这些细节给人一种亲切感,也使读者感受到了长沙的独特风情。
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诗人以湘汀暮雨幽兰溼、野渡寒风古树号,展示了长沙的湿润和多风的气候。这些景象与长沙的地理环境相吻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长沙的独特氛围和自然之美。
诗的最后两句提到了巴陵和屈原,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离骚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通过与屈原的对比,诗人对自己的诗歌表达产生了一种自省和思考。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长沙的风景和生活情趣,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屈原的提及,使诗歌更具有意境和思想深度。
山无重数总蟠青,直北孤峰最有情。天巧绾成螺髻样,梳云沐雨百娇生。
古半喜妙供,溪荪种匀抽。蘸水浮翠蝟,络石骈栗皱。薿薿巧凝绿,梢梢眇含秋。相对几案间,萧然无与俦。
百花结成虹,花香蜡不香。如何此枝上,似蜡更芬芳。意彼百花魂,结聚无所发。英灵为此花,色香相假合。虞姬死为草,舞动应乐节。蜀主化杜鹃,啼染枝头血。轮回有托化,亦闻金仙说。花月自有妖,未易以理察。乌知此花魂,为香不为蜡。
更上一层楼,清风似饵钩。钎鳞吞不得,莫怪钓竿头。
宜阳南路是仙山,雪拥云埋杳霭间。洗眼来看无处觅,不知可复在尘寰。
金鞭遥指玉堂寒,惊起将军夜出关。三尺镆铘清四海,搀枪一扫绝痴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