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濒蛮诏,边城异土宜。
竹筒连水脉,板屋怯风吹。
药叟鸦随噪,樵童虎不窥。
爱山来九折,人笑此翁痴。
李石(?~一一八一),字知几,号方舟子,资州(今四川资中)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清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一三)。调成都户曹参军。召爲太学录,迁太学博士。二十九年,出爲成都府学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八三)。歷通判彭州,知黎州、合州、眉州。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爲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寻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二)。八年卒(《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三)。有《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四卷,事见本集卷一○《自叙》。 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方舟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沉黎四首》是宋代诗人李石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沉黎四首
民俗濒蛮诏,边城异土宜。
竹筒连水脉,板屋怯风吹。
药叟鸦随噪,樵童虎不窥。
爱山来九折,人笑此翁痴。
译文:
民间风俗濒临蛮族的征令,边城适宜异域的土地。
竹筒串联着水源,简陋的板屋畏惧风吹。
药材老人伴随乌鸦的喧闹,樵夫却不畏惧猛虎。
热爱山水的我来了九重山岭,却被人们嘲笑为痴翁。
诗意:
该诗描述了一个边境城市的景象,描绘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作者通过对不同元素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山水之美的热爱以及对他人不理解和嘲笑的无奈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边境城市的景象,通过对民俗、自然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思考。首先,作者提到了民俗濒临蛮族的诏令,体现了当时边境地区的特殊地位和文化交融的情景。其次,竹筒连水脉、板屋怯风吹等描写展示了边城质朴而坚韧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态度。接着,药叟鸦随噪、樵童虎不窥等描绘了边境人民面对困境时的勇敢和坚毅,传递出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最后,作者自称爱山来九折,却被他人嘲笑,表达了对自己痴迷爱好的无奈和对他人眼光的不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境城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人文和生活态度的感悟和思考。表达了一种独立自主、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他人眼光的反思。
抱石情虽久,为霖意若何。天心如见用,风力不消多。冷湿朝仙洞,寒迷宿岛窠。飞扬终得路,曾入汉皇歌。
好竹逾千个,数茎忽发生。月明连理影,风细合欢声。矫矫双鸳举,悠悠两凤鸣。只应三昧手,彩笔画难成。
四顾山河归一统,明君文德似唐尧。幽燕地阔干戈息,吴楚春深雨露饶。中古衣冠存旧制,南来律令有新条。腐儒击壤茅檐下,为拟讴歌答圣朝。
旧有潢污泊,今为白水塘。笙歌闻四面,楼阁在中央。春变烟波色,晴添树木光。龙泉信为美,莫忘午桥庄。
战武牢,动河朔。逆之助,图掎角。怒鷇麛,抗乔岳。翘萌牙,傲霜雹。王谋内定,申掌握。铺施芟夷,二主缚。惮华戎,廓封略。命之vG,卑以斫。归有德,唯先觉。
初说有空人尽执,未明理事虚劳力。念来年久转迷情,心不负人徒面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