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留人物后,疑有隐屠耕。
斯人岂其徒,满腹一杯羹。
婷婷小家子,与翁同醉醒。
薄暮行且歌,问之讳姓名。
子岂达者与,槁竹聊一鸣。
老生何所因,稍稍声过情。
闭门十日雨,吟作饥鸢声。
诗书工发冢,刀籋得养生。
飞走不同穴,孔突不暇黔。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陈留市隐者》是宋代陈师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陈留的人物离开了城市,似乎隐居在农田中。这个人难道只是普通的农夫吗,却能在满腹忧思之中享受美食。他有个美丽的妻子,与年迈的父亲一同陶醉和清醒。黄昏时分,他漫步在田间唱歌,我好奇地问他的名字。他并不是个有名望的人,只是与枯竹为伴鸣唱。老人为何如此高雅,他的声音稍纵即逝却充满了情感。闭门十日下雨,他唱出了饥饿的鸢鸟的声音。他在诗书中发现了生机,在刀砧声中获得了生活的滋养。鸟飞走了,不再同窝栖息;孔突的竹笋不再繁茂。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陈留市的隐者,他离开了城市的喧嚣,隐居在农田中,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不是普通的农夫,却能在满腹的忧思中品味生活的美好。他有个美丽的妻子,与年迈的父亲一同享受生活的乐趣。他在黄昏时分在田间自由自在地歌唱,展现了他内心自由奔放的精神。他并不是名人,只是与枯竹为伴,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中还描绘了隐者在生活中的坎坷,如长时间的闭门、饥饿以及失去与他人的交往。隐者通过诗书和刀砧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滋养,但他也感叹时光流转,事物变迁的无常性。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一个陈留市的隐者的生活,反映了宋代士人对于田园生活和隐居理想的向往。诗中通过对隐者和他的生活状态的描写,展现了隐者的独立自由和内心世界的富足。他拥有美丽的妻子和陪伴的父亲,享受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满足。他在黄昏时分在田间歌唱,表达了他内心的欢愉和对自然的热爱。然而,诗中也透露出隐者生活的困顿和孤独,如闭门十日的雨天、饥饿的感受,以及与外界的隔绝。尽管如此,隐者通过诗书和刀砧声找到了自己生活的乐趣和滋养,展现了他对于精神追求和内心富足的追求。
万汇之散殊,各具一太极。人言造化工,生物不可测,宁知有自性,无所用尔力。试尝问春风,春风谁能识。
钓艇夷犹一苇横,烟波万顷寄馀生。春雨歇,暮霞明。零乱溪花堕玉英。
儵忽会同,裴回安留。牲肥酒香,晨事聿修。惟德之凉,曷奄九州。帝命是祗,多福自求。
人心殊嗜好,黑白互相形。农臭不自悟,荧荧飞青蝇。一日对此君,炯然又眼明。子猷虽借宅,绿阴仍满庭。雅净两龚洁,高寒伯夷清。可近不可狎,劲挺干青冥。世人景先哲,绘画劳丹青。想像不觌面,孔孟何由倾。安知君子交,日日与相迎。手种万苍玉,君家有典刑。清风流至今,修好
夜静山寒渐透衣,旋煨松火拥炉围。忽听竹外篱门响,知是小童买酒归。
偶陪小队谢池行,云澹风轻雨未成。梦草诗情全老退,见花病眼尚分明。即今樵笛村童和,当日金莲院吏迎。得向骚坛分半席,绝胜一品与三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