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第联三世,声名动九垓。
激昂存壮志,盘错见奇才。
往者分边阃,胡然避憲台。
教忠知有待,馀庆接三台。
虞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初爲广德、吴兴二郡教官(本集卷三《再用韵述怀》注),歷绩溪令,知湖州、婺州(本集卷二《林子长见访……》注)。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爲太学博士,迁监察御史(本集卷六《轮对札子》题注、《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九之六),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爲国子监丞(《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二之九),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爲淮南东路转运副使(本集卷六《被召上殿札子》题注)。三年,转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兼知平江府。四年,改知庐州(《吴郡志》卷七、卷一一)。嘉泰元年(一二○一),除中书舍人(本集卷六《已见札子》题注)。二年,迁兵部侍郎(《宋会要辑稿》兵二六之一三)。生平崇敬唐白居易,家建尊白堂,有《尊白堂集》二十二卷(本集卷首陈贵谊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四卷。明嘉靖《宁国府志》卷八有传。 虞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程待制挽诗》是宋代诗人虞俦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对程待制的赞美和期望。程待制在科举考试中连续三次获得高中,声名远播,威名传遍九州。诗中表达了虞俦激昂的情感,他坚定地存有壮志,并将待制视为非凡的奇才。
诗中提到了程待制过去被分派到边阃之地,但他突然回避了朝廷的邀请,可能是因为程待制对官场的不满或对更高的理想追求。虽然他没有接受朝廷的教诲,但他的忠诚和才干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受到了三台(指朝廷)的接纳。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作者对程待制的景仰之情,展示了虞俦对人才和忠诚的推崇。诗中的情感激昂,表达了对待制超越尘世俗务、追求理想和成就的崇高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程待制的景仰和赞美,揭示了人才和忠诚的重要性,并展现了追求理想的豪情壮志。
夜阑笙鹤鸣,银汀斗欲泻。可怜舟中子,散发苍山下。
生长石城下。开门对城楼。城中美年少。出入见依投。
落日崇台寒力悄。登临恰似寻安道。有竹何人能径造。吾不诮。相逢要遂掀髯笑。双桧凌空龙夭矫。有知定讶人枯槁。珍重岁寒冰雪操。君自宝。老夫但和渔家傲。
青烟散入夜云流,赤焰侵寻上瓦沟。门户便疑能炙手,比邻何苦却焦头。
谬佐驱鸡任,常思赋鵩人。未谐林下约,空感病来身。锁径青苔老,铺阶红叶新。相思不可见,犹喜得书频。
野渡无冰涉,荒民不木饥。桥横侍郎记,墓立舍人碑。自古谁无死?何人没後思?淙淙富川水,便是挽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