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道不行,时君目腐儒。
乱邦难置足,遂欲九夷居。
更作乘桴语,与此意何殊。
一木异舟楫,波涛宁可逾。
愤世有激尔,盖用警聋愚。
季路犹未达,而况他人与。
我生亦不辰,兵戈溷中区。
两脚倦远涉,跼蹐西南隅。
临深每慨叹,长江良起予。
兴发撑小艇,郁堙聊一舒。
郭印,字不详,史籍无传。据本集诗篇知其晚号亦乐居士,成都(今属四川)人。二十岁入太学肄业。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歷摄铜梁县,知仁寿县,州府管库,学校教官,亦任过短期朝官。积阶至左请大夫(《文定集》卷一五《与陈枢密书》)。官终知州(《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一生活动主要在蜀地。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乡云溪营别业,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所着《云溪集》,不见宋人着录,且于明代失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二卷。 郭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乘桴亭》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郭印。以下是《乘桴亭》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乘坐小船的亭子,
孔子的道路不被接受,
时下的君主目光追随着腐朽的儒者。
混乱的国家难以安置脚步,
于是他们想要去九夷居住。
我写下这篇《乘桴语》,
意义与此何殊。
一根木头做成的船桨,
宁愿翻越波浪汹涌的海洋。
愤世嫉俗的心情激动,
是为了唤醒那些聋哑愚昧的人们。
季路的道路尚未达到,
更何况其他人呢?
我生活的时代也不是一个安宁的时代,
战争和冲突充斥在混沌之中。
我疲倦地用双脚远跋涉,
跌跌撞撞地走向西南角落。
每当我站在深渊之前,我感到慨叹,
长江的壮丽景色激发了我的心灵。
我激发起勇气,划动着小船,
倾诉着内心的郁闷。
诗词《乘桴亭》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境遇的追求。诗中以孔子的道路与时下君主的腐朽儒者相对照,抨击了时下社会的虚伪和迷失。作者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感,希望能唤醒那些愚昧无知的人们,警示他们要警醒并追求真正的道路。诗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感到困惑和压抑,但他并不甘于现状,他勇敢地面对困境,努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整首诗词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乘桴亭比作自己的心灵抒发之地,用木头船桨来象征对逆境的勇敢应对。通过描绘长江壮丽的景色,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慨叹和对美好境遇的向往。整首诗意深远,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的坚毅和追求自由的态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露井桃花发,双双燕并飞。美人姿态里,春色上罗衣。自爱频开镜,时羞欲掩扉。不知行路客,遥惹五香归。
平世功名不可期,羝羊自恨触藩篱。劳生漫弭众人谤,虽死肯辜天下知。劝进偶能回漠北,输忠犹忆佐边陲。秋风一夜翻庭绿,晓看髭髯半作丝。
缺月古城东,相送出兰渚。游鱼时避去,宿鸟忽空举。顿忘离别情,孤舟同笑语。今日掌中杯,明朝蓬上雨。
皇天于春自着意,安排未遣东皇家。朝雨已教润压土,晓风更将寒约花。诗篇驱使到老得,酒船拍浮即生涯。四年逢春今日好,可是芳物年年加。
城上危楼高缥缈,城下澄江复相绕。有时漾影入中流,俯看鱼游仰飞鸟。近楼多少未行舟,满江落花洒汀洲。人同江狎不怕浪,登楼对酒弹箜篌。大别山头白云起,金口渡边雨如洗。半钩新月上孤城,还照高楼与江水。晴江依旧泻浔阳,横鹤无由归故乡。一声玉笛起何处,燕扑阑干花影长。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