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雨横塘晚,萧萧逼坐隅。
斜津添竹泪,繁點溢荷珠。
泥重聊休燕,波翻尚浴凫。
风霆河外恶,桥卒弗传呼。
宋庠(九九六~一○六六),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后徙安州之安陆(今属湖北)。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初仕襄州通判,召直史馆,歷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左正言、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深爲仁宗亲信。庆历三年(一○四三)因其子与匪人交结,出知河南府,徙知许州、河阳。不久召回任枢密使,与副使程戡不协,再出知郑州、相州。英宗即位,改知亳州,以司空致仕。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一。謚元献。宋庠与其弟祁均以文学知名,有集四十四卷,已散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宋庠诗文,编爲《元宪集》四十卷。事见王珪《华阳集》卷四八《宋元宪公神道碑》,《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宋庠诗,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元宪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诸书散见的宋庠诗,编定十四卷。另辑得集外诗七首,附于卷末。
《池上观雨》是宋代文人宋庠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描绘雨后的池塘景象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含的情感表达,传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内心的愁苦之情。
诗中描绘了一幅急雨横塘的晚景,雨势强烈,形容词"急"表达了雨势的猛烈,"横塘晚"则暗示了天色将晚,夜幕即将降临。在这样的氛围下,人们只能坐在隅角中,感受着雨水的袭击。"斜津添竹泪"一句中,"斜津"指的是斜着的船,"竹泪"则暗示了雨水滴落在竹叶上,形成了如泪珠般的景象。这种细腻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雨水的威力和作者内心的愁思。
诗中还描绘了池塘中的景物,"繁点溢荷珠"一句中,"繁点"形容荷叶上的雨滴密集而多样,"溢荷珠"则描绘了雨水滴在荷叶上形成的晶莹水珠。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雨后的生动景象,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描绘泥泞的环境和风雨交加的情景,进一步突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泥重聊休燕"中的"泥重"形容了地面的泥泞,"聊休燕"则表达了作者因为天气的恶劣而无法尽情嬉戏。"波翻尚浴凫"描绘了波浪翻滚,大雨中的凫鸭依然在河水中游泳,展示了自然界的顽强生命力。
最后两句"风霆河外恶,桥卒弗传呼"则暗示了桥上的守卫人员由于风雨交加而无法传呼,进一步加强了整首诗中愁苦的氛围。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隐喻的手法,表达了雨后池塘景象中的壮丽和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作者通过具象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雨后的湖畔,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自身的渺小。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能力。
绮楼小小穿针女。秋光点点蛛丝雨。今夕是何宵。龙车乌鹊桥。经年谋一笑。岂解令人巧。不用问如何。人间巧更多。
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月暗送潮风,相寻路不通。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少日牛衣尝熟眠,老来驼褐不护寒。欲呵龟手拈秃笔,怯看冰柱县疏檐。东风不解着梅柳,翻作六出欺春妍。春回腊尽亦可好,但为浮生添一年。负郭有人如石笋,雪里哦诗自烹茗。胸中盎盎有天和,户外萧萧尚冰冷。日炊脱粟不自怜,却念野庐无爨烟。此忧未知可解否,准拟为君浮酒船。
缯甲如荼护此台,玉颜憔悴锦帆来。一蹊香草无蜂过,千里空葭有雁回。响屧藓埋丹凤迹,缕衣花变粉蛾灰。谁知子夜歌残日,树满西山似绿苔。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