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民不耕获,岂利有攸往。
古人为我言,许此亦无妄。
一冬免锄犁,二麦盈瓮盎。
火老金尚伏,雨过筑场壤。
邻家助伯亚,苍耳割榛莽。
朝阳得终日,经岁可无恙。
老夫终病慵,长子幸可仗。
劬劳慎勿厌,饼饵家共享。
秋田雨初足,已作丰熟想。
归来报好音,相对开腊酿。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迟往泉店杀麦》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民休息耕种,何利前往泉店。
古人曾告诉我,这样做并非无谓。
一个冬天不用耕犁,两石麦子装满瓮盎。
火燃至尽,金仍然隐伏。
雨过后,筑场壤土肥沃。
邻居帮助伯亚,苍耳割榛莽。
早晨阳光持续一整天,经过岁月也没有损害。
老人病倦无力,幸好有长子可仗。
勤劳不厌倦,家人共同分享饼饵。
秋天的田地雨水初足,已然想象着丰收的景象。
回来报好消息,一起开腊酿酒。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农民通过合理安排农事,获得丰收的情景。诗人苏辙通过描绘农田的劳作和农民的智慧,表达了对农民努力工作和农业丰收的赞美之情。
诗中提到的“迟往泉店杀麦”,指的是农民在合适的时机才去泉店(农田附近的集市)将麦子出售。这样做的好处是,农民可以等待更好的价格,而不急于出售。通过这种方式,农民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
诗中还描绘了农民在农田劳作的场景,如农田的耕种、收割和土地的改良等。通过邻里互助和勤劳努力,农民们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最终获得了丰收的果实。诗中的景象透露出对农田的细致关注和对劳动者的尊重。
整首诗词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和劳作,表达了作者对农民智慧和勤劳的赞美。诗中展现了农田的季节变化和丰收的期待,以及农民与家人共享劳动成果的喜悦。通过这些描写,诗词传递出对劳动和农业的尊重和赞美,展示了农民的智慧和勤劳为社会带来的贡献。
春光故故恼人情,新葺茆茨欲醉经。积雨水衣龙颔滑,晚晴山翠佛螺青。月边柳色疏疏见,风外梅花细细听。半夜白云生石枕,润珠蒸湿醉魂醒。
玉城春不夜。映月璧寒流,烛蕖光射。鳌山海云驾。拥遨头箫鼓,锦旗红亚。东风近也。趁乐岁、良辰多暇。想阳和、早遍南州,暖得柳娇桃冶。堪画。纱笼夹道,露重花珠,尘吹兰麝。歌朋舞社。玉梅转,闹蛾耍。且茧占先探,芋郎戏巧,又卜紫姑灯下。听欢声、犹自未归,钿车宝马。
风紧雨凄凄,川回岸渐低。吴州林外近,隋苑雾中迷。聚散纷如此,悲欢岂易齐。料君残酒醒,还听子规啼。
闻喜名自昔,广亭临汉津。飞甍出万屋,地绝无纤尘。盘道城堞古,远林墟曲新。静觉耕钓胜,幽宜鸥鹭驯。赖此荒僻郡,幸容朴愚人。阁铃昼常寂,斋酿寒更醇。一樽且勤设,勿负头上巾。
庵内不知庵外事,铁额铜头不相似。定花板上打秋鞑,猛虎舌头书卍字。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