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葺城楼望九峰,我能遍踏九芙蓉。
飞云卷雨输贤守,透月穿天乞老农。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一字洪道,晚年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祖诜通判庐陵(今江西吉安),因家焉。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调徽州司户参军。二十七年,举博学宏词科,差充建康府教授。三十年,召爲太学录,累迁编类圣政所详定官兼权中书舍人兼权给事中。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因缴驳龙大渊、曾觌除知閤门事,奉祠。干道四年(一一六八),起知南剑州。六年,除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八年,兼权中书舍人时以事奉祠。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敷文阁待制、侍讲,累迁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七年,除参知政事。九年,除知枢密院事。十六年,由左丞相出判潭州。绍熙四年(一一九三),改判隆兴府。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未几,爲韩侂胄指爲僞学罪首。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开禧三年(一二○七),赐謚文忠。生平着书八十一种,有《平园集》二百卷。事见本集卷首年谱,《宋史》卷三九一有传。 周必大诗,以清黄丕烈校跋并抄补明抄《周益文忠公集》(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宋开禧二年刊本(简称宋本,原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校者校补及异文甚伙,部分有判断,不少仅罗列未定。整理时凡异文与宋本相同,文义且无窒碍者,概从宋本。四库本错夺衍倒极多,而编次较底本、宋本合理,从四库本。编爲十四卷。
这是一首宋代诗人周必大创作的诗词《池阳四咏》。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池阳四咏》
君葺城楼望九峰,
我能遍踏九芙蓉。
飞云卷雨输贤守,
透月穿天乞老农。
译文:
你修葺城楼望着九峰,
而我却能漫步于九芙蓉。
飞云卷雨把贤守者超越,
透过月光请老农来穿越天空。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两个不同的视角。第一句描述了一个君主或高官站在城楼上俯瞰九峰的景象,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欣赏和对自身地位的自豪感。第二句则是以另一个视角,表达了平凡人的心境,他能够在九芙蓉(指花园或花海)中随意漫步,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接下来的两句将视线转向天空。飞云卷雨代表天际的变幻,表达了时光流转的无常性。同时,这里也隐含着一种比喻,飞云和卷雨都比不上贤守者(指君主或高官)的能力和智慧,暗示了君主的重要性和责任。最后一句“透月穿天乞老农”则以诗人的身份表达了对农民的敬仰,将农民比喻为透过月亮穿越天空的人,强调农民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辛勤劳作的价值。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不同视角的描绘,展现了不同人群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第一句和第二句呈现了君主和平凡人的对比,凸显了社会阶层的差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在后两句中,诗人通过飞云卷雨和透月穿天的意象,探讨了时间和命运的无常性,并强调了贤守者的重要性。最后一句则突出了对农民的尊重和赞美,将他们与天空中穿越的形象相联系,传递出对农民劳动的敬意和社会地位的重视。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它展示了宋代文人对社会各阶层的观察和关注,同时也呈现了对自然美和人文价值的赞美。这首诗词具有深远的意义,让人在赏析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岁去人头白,秋来树叶黄。搔头向黄叶,与尔共悲伤。
西风吹动锦斓斑,晓起窥园露未干。三月宿酲醒不得,正思风味到辛盘。
踢倒飞来回首去,倒骑佛殿出皇都。须知此外封疆阙,八面腾腾任卷舒。
万里关河道路迂,出门一笑意何如。来时雨雪侵驼褐,归日风云蔼驷车。玉座喜闻黄石策,金台荣拜紫泥书。野人无以效芹献,一斗酒边双鲤鱼。
岭北山开脉,江西水发源。阴阳余阖辟,小大几乾坤。银海有精力,金函无法门。频年过我客,始可与君论。
师道久不振,小儒咸自私。破崖求圭角,务出己新奇。恻恻去圣远,六经秦火隳。不有传授学,涉猎安所为。汉儒守一经,学者如云随。承习虽未尽,模法有根基。荐绅立朝廷,开口应万机。附对皆据经,金石确不移。熟烂见本末,较然非可欺。吾愿下学官,各立一经师。务尽道德业,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