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底寻花春欲暮。
折遍柔枝,满手真珠露。
不见旧人空旧处。
对花惹起愁无数。
却倚阑干吹柳絮。
粉蝶多情,飞上钗头住。
若遣郎身如蝶羽。
芳时争肯抛人去。
周邦彦(一○五六~一一二一),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神宗元丰六年(一○八三),献《汴都赋》,七年,爲太学正(《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三四四)。出爲庐州教授。哲宗元祐八年(一○九三),知溧水县(《景定建康志》卷二七)。还爲国子监主簿。元符元年(一○九八),除正字(《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九九)。徽宗即位,爲校书郎,迁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政和元年(一一一一),以直龙图阁知河中府(《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二六),未赴。二年,改知隆德府,徙明州,入拜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未几,知顺昌府,徙处州。提举南京鸿庆宫。宣和三年卒,年六十六。周邦彦是宋着名词人,有词集《清真集》二十四卷。另有《清真杂着》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已佚。事见《王观堂先生全集·清真先生遗事》。《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咸淳临安志》卷六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周邦彦诗,据《永乐大典》、《岁时广记》等书所录,编爲一卷。
《丑奴儿》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周邦彦。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将尽时在叶底寻找花朵的情景,并通过花朵的倒映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中文译文:
叶底寻花春欲暮,
折遍柔枝,满手真珠露。
不见旧人空旧处,
对花惹起愁无数。
却倚阑干吹柳絮,
粉蝶多情,飞上钗头住。
若遣郎身如蝶羽,
芳时争肯抛人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写春天将尽的场景为背景,通过描述诗人叶底寻觅花朵的过程,抒发了作者对旧日情人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叶底寻花春欲暮”,映衬出诗人在春天即将结束时的孤寂和无奈。接着,“折遍柔枝,满手真珠露”,表达了诗人对花朵的情感倾注,同时也透露了他在寻觅过程中的坚持和努力。
然而,诗人寻觅千百次,却“不见旧人空旧处”,旧日的情人已经不在原来的地方,这让诗人倍感失落和心生愁绪,“对花惹起愁无数”。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倚在栏杆上吹拂着柳絮,这里的意象给人一种优雅和寂寞的感觉。诗人提到“粉蝶多情,飞上钗头住”,表现了对于美好的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两句诗,“若遣郎身如蝶羽,芳时争肯抛人去”,表达了诗人对旧日情人的期望,希望对方能像蝴蝶羽翼般轻盈自由,但又希望对方不要轻易离去,因为美好的春光时光短暂,不舍得离别。
整首诗以简洁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旧日情人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同时,通过春天将尽的意象和花朵、柳絮的描绘,诗中透露出一种淡雅、寂寥的意境,给人以离愁别绪的感觉。
野翁犹自爱贫家,一笑柴门起暮鸦。柏叶细倾元日榼,松萝频泼小春茶。沉沉带雨檐花落,淅淅无风径竹斜。破榻尚堪留十日,墙头浊酒未须赊。
东南王气萃钱塘,襟带江湖国势强。万顷烟波流德泽,四时弦管乐丰穰。帆归别浦鱼盐聚,雨过平堤草木香。欲赋上林才不逮,举头三祝寿无疆。
人生如流丸,冉冉不肯住。草变鶗鴃鸣,花零蝴蝶去。去去无奈何,一饭三起步。鬓绿密已稀,红颜新忽故。往悔杳莫追。前瞻冥未悟。破镜忽偶圆,堕甑宁足顾。方池疏雨余,历历见鸟度。沉吟高树间,聊用写心素。
拒霜一树碧丛丛,两色花开迥不同。疑是酒边西子在,半醒半醉立西风。
君虽为我此迟留,别後凄凉我已忧。不见便同千里远,退归终作十年游。恨无扬子一区宅,懒卧元龙百尺楼。闻道鵷鸾满台阁,纲罗应不到沙鸥。
油溪何淼漫,油岭复巑屼。白日蛇龙起,青林虎豹抟。乾坤谁设险,登陟壮遐观。刀剑今牛犊,须知帝德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