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哉子思,忧道失传。
推本遗训,中庸一编。
提挈网维,开示蕴奥。
无声无臭,熟窥其妙。
王柏(一一九七~一二七四),字会之,少慕诸葛亮爲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爲“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爲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謚文宪。柏着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爲《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王柏诗,以《续金华丛书》本《鲁斋王文宪公文集》(其中诗四卷)爲底本,校以明正统刻本(简称正统本),及影印《四库全书》本《鲁斋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畴依》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王柏。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至哉子思,忧道失传。
推本遗训,中庸一编。
提挈网维,开示蕴奥。
无声无臭,熟窥其妙。
诗意:
这是一首表达作者对道德价值观忧虑的诗词。作者感叹子思(指孔子)的伟大思想已经失传,他忧虑道德准则的丧失。然而,作者希望通过推广经典教诲,编纂中庸之书,引导人们回归道德的正确轨道。他提倡通过智慧的引导,揭示深奥的道理。这种智慧并不显而易见,但却是深思熟虑后才能领悟的。
赏析:
《畴依》反映了王柏对当时社会道德风尚的担忧,以及他对中庸道德思想的推崇。诗中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子思思想的钦佩和忧虑,并提出了通过编纂中庸之书来弘扬道德教育的设想。
诗中几个词句的意义解析:
- "至哉子思":至哉表示赞叹之情,子思是对孔子的尊称,表达了作者对孔子伟大思想的敬仰。
- "忧道失传":忧道意味着作者对道德价值观的担忧,失传表示认为这些价值观已经不再被人们所重视和遵守。
- "推本遗训":推本指推广经典,遗训指古代圣人的教诲,表达了作者希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普及道德教育的意愿。
- "中庸一编":中庸是《论语》中的一篇,指作者希望编纂一部关于中庸思想的著作,以引导人们回归道德的中道。
- "提挈网维":提挈表示引导,网维表示纠正,意味着作者希望以智慧的引导纠正人们的错误行为。
- "开示蕴奥":开示指启迪,蕴奥表示深奥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智慧的启迪揭示人们隐含的深奥道理。
- "无声无臭":形容道德的教诲不显露于言语和气味之间,意味着真正的道德教诲是内在的并不需要外在的炫耀。
- "熟窥其妙":熟表示熟悉,窥表示观察,妙表示深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通过深入思考和研究,逐渐领悟到道德教诲的深奥之处。
总的来说,王柏的《畴依》展示了他对道德教育的关注与忧虑,同时提出了通过智慧引导和传承经典来纠正社会道德偏差的设想。在简洁的文字中,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赞美和对忧虑的表达,以及对中庸道德的推崇,诗词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伦理观念的思考和呼吁。
梦觉银屏依旧空,杜鹃声咽隔帘栊。玉郎薄幸去无踪。一日日,恨重重,泪界莲腮两线红。
堂名醉白尚存不,词翰辉光射两眸。天下曾除苏氏学,禁中却有太清楼。旧碑於世已难见,真迹惟君乃得收。感叹不堪衰泪落,林卢山下水空流。
血洒三城渡,心寒粘罕兵。洛师闻已破,陵邑得无惊。愤切吞妖孽,悲凉托圣明。本朝仁泽厚,会复见承平。
弃轮王位放痴獃,夜半逾城心未灰。冷坐六年无折合,有何面目出山水。
香浮椒柏,暖入酴酥,非烟晓生帘幕。绛阙真仙,来自五云楼阁。青霁路岐游遍,排冠归、水晶城郭。萧散处,有壶中日月,故园猿鹤。好是朱颜难老,嬉游处,不减少年行乐。正好寻春,莫负燕期莺约。沉沉洞天向晚,按宫商、重调音乐。愿岁岁,听新声,笙歌院落。
圣神缵绪,赫奕帝图昌。宝录降穹苍。宸心励翼修郊报,彩仗列康庄。祥烟瑞霭杂天香。管磬发声长。升坛礼毕膺繁祉,睿算保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