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外有真隐,寂居岁已侵。
结庐近西术,种树久成阴。
人迹乍及户,车声遥隔林。
自言解尘事,咫尺能辎尘。
为道岂庐霍,会静由吾心。
方秋院木落,仰望日萧森。
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
尘念到门尽,远情对君深。
一谈入理窟,再索破幽襟。
安得山中信,致书移尚禽。
包融,润州人一云湖州人。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号吴中四士。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子何、佶,世称二包,各有集。融诗今存八首按唐《艺文志》,融与储光羲皆延陵人,曲阿有余杭尉丁先芝、缑氏主簿蔡隐丘、监察御史蔡希周、渭南尉蔡希寂、处士张彦雄、张潮、校书郎张翚、吏部常选周瑀、长洲尉谈戭,句容有王府参军殷遥、硖石主簿樊晃、横阳主簿沈如筠,江宁有右拾遗孙处玄、处士徐延寿,丹徒有江都主簿马侹、武进尉申堂搆十八人,皆有诗名,殷璠汇为《丹阳集》。今存者包融以下十五人,储光羲别见,张彦雄、马侹无考,申堂搆止存句。
《酬忠公林亭》是唐代包融的一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在江外的隐居生活,并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中文译文:
江外有真隐,
寂居岁已侵。
结庐近西术,
种树久成阴。
人迹乍及户,
车声遥隔林。
自言解尘事,
咫尺能辎尘。
为道岂庐霍,
会静由吾心。
方秋院木落,
仰望日萧森。
持我兴来趣,
采菊行相寻。
尘念到门尽,
远情对君深。
一谈入理窟,
再索破幽襟。
安得山中信,
致书移尚禽。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包融自言自语的形式,描写了他在江外隐居多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景。诗首表明他在江外找到了真正的隐居之地,宁静的居住已经有年头了。他修建了庐舍,靠近西术(指西山),种植的树木已经长成了茂密的阴凉之处。
诗的第二节描写了一位客人来访。虽然人迹罕至,但车辆的声音通过林木传来,显示了居住地的幽静和隐蔽。包融表示自己解脱了尘世的纷扰,以咫尺之遥可望而不可及的心境来看待尘俗之事。
第三节写到天已近秋,院中的树木正在落叶,仰望天空,感受到了枯萧之感。此时,他的心情愉悦,心中满怀兴致,采菊行走,期待与朋友相见。
第四节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尘念到达门前已消散,但远方的深情却沉淀在他心中。他希望能与朋友再次畅谈,深入探讨理论,进一步打开内心深处的思考。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朋友的期待和心愿,希望能得到山中的小鸟传信,将自己的思念和心情写下来,传达给朋友。
整首诗词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包融隐居生活的景致和他对友情的思念之情。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尘世的超脱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结构简洁,情感真挚,给人以宁静和回忆的感觉。
索索夕风遒,渡瀼瀼朝露哀。啅雀袅寒枝,宿萤依败叶。眇然秋兴长,坐与江潮接。
此行莫拟几时回,此去应须到五台。若过曼殊放光处,殷勤为我记归来。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残斗我竹。
举头易见天边日,属目难逢山下村。行尽土粗仍石恶,望穷雨黑与云昏。此身何可数兹役,薄宦有谁能见存。章圣明朝还曲睹,信知缘契在空门。
旅迹飘然与俗分,动时高价逐新文。寄眠僧舍扃秋雨,牵梦家山隔海云。学慕丘轲方共语,道归杨墨任离群。名场好应同人举,垂拱明堂有圣君。
曩窥涉世方,白驹且场谷。平生漫岁晚,志尚向山木。返身观小丑,真成覆车犊。否臧太磊磊,从此更三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