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暗花寒春在否,烟波漠漠不禁愁。
此愁肯逐杨花散,常与幽人种白头。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爲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爲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着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復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爲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愁》是一首宋代晁说之创作的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内心的愁苦情绪,并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这种情感。
诗中的第一句“云暗花寒春在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作者却感到云暗花寒,暗示了他内心的忧愁。第二句“烟波漠漠不禁愁”通过描绘烟雾弥漫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愁苦情绪。
接下来的两句“此愁肯逐杨花散,常与幽人种白头”表达了作者希望这种愁苦能够随着杨花的飘散而散去,但却常常与幽居的人一起种下白发。这里的“幽人”指的是隐居的人,暗示了作者自己的孤独和忧愁。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将作者内心的愁苦情绪与外在的春天景象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愁之情。这首诗词给人一种寂寥、忧伤的感觉,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云暗花寒春在否,
烟波漠漠不禁愁。
此愁肯逐杨花散,
常与幽人种白头。
愁苦的春天,云暗花寒,
烟雾弥漫,愁苦难禁。
这种愁苦能否随着杨花的飘散而散去,
常常与隐居的人一起种下白发。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情绪和对生活的思考。
挑灯怀旧梦,移席近春泉。共话忽深夜,相看非少年。斗徒工末树,粦出雨余田。亦有茅檐下,饭牛人未眠。
冷局归差早,名园得缓行。穿林山骤出,度硖路微平。霜近柳无色,风生蒲有声。出门还戃怳,满路夕阳明。
本是词林翰墨臣,诏书特遣牧宣城。使君只办平平政,令尹无要赫赫名。狱苟得情须近恕,财如足用莫求赢。荻花风起江防急,秋阅应令弩手精。
垂绅立朝著,智略胜吾丘。列戟分名郡,儿童说细侯。卷舍谁罣碍,中外且嬉游。闻说淮南守,天边又拜州。
路缭长堤北,家居小市西。陂塘晨饮犊,门巷午鸣鸡。妇喜蚕三幼,儿夸雨一犁。衰翁亦放浪,未怕屐沾泥。
老仙何处来,文焰贯东壁。八十五春秋,骨健神气溢。权衡有定度,蓍蔡无遗策。若非安其生,定是李八百。坚苦海津梁,寿斯文命脉。后皇大所畀,陶治妙无迹。故山岂不思,老屋子须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