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动人语喧,门开探骑发。
冠盖相后先,烟尘互明灭。
出城寒寺静,苍松带余雪。
驱马傍前庑,投鞭坐僧榻。
畏风依蒲团,拥裘学趺结。
曈曨晓日升,逶迤旆成列。
到官今年五,踽踽几持谒。
执板手有痕,脱冠顶无发。
将迎迹愈多,应接面常热。
野性素旷荡,人事苦羁绁。
久愿整归驾,渡汾寻旧辙。
躬耕望云岑,筑室俯清潏。
《出承天院候客》是宋代李复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出发前往承天院候客的情景。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清晨人们的言语声动人心,大门开启,探骑出发。高冠和覆盖相继离去,烟尘交错中互相显现和消失。离开城市,寺庙静谧,苍松上带着余雪。驱马靠近前庑,拍打着鞭子坐在僧人的床榻上。畏惧寒风,依偎在蒲团上,拥着裘帽学习坐禅。朝霞渐渐升起,纷飞的旗帜排列成行。今年已经五十岁了,独自一人步履蹒跚地前去拜访。手上执着拜访牌,头上却没有一根头发。越来越多的人蜂拥而来,热情地迎接。原野的自然景色广阔壮美,而人事纷扰却使人苦恼束缚。长期以来的心愿就要实现,渡过汾河,寻找旧时的足迹。低头望着云岑,筑起房屋,俯瞰清澈的水流。
诗意和赏析:
《出承天院候客》展现了作者李复清晨出发前往承天院的场景,并通过描写细节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慨。诗词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清晨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宁静而肃穆的环境中。
诗中的主人公在清晨的寒冷中离开城市,到达静谧的寺庙,表达了对纷繁尘嚣的厌倦和对宁静、心灵寄托的向往。他驱马而行,坐在僧人的床榻上,虽然拥着裘帽,却仍然畏惧寒风,这种畏惧不仅体现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折射出人在面对磨难和困顿时的无助和脆弱。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和对人生旅途的思索。他已经五十岁,步履蹒跚地前去拜访,手上执着拜访牌,头上却已经秃顶,这种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叹,表达了对人生沧桑和岁月消逝的思考。然而,尽管人事纷扰使人苦恼束缚,他仍然怀抱着对理想和心愿的希望,渴望回归自然的本真和内心的宁静。
最后几句诗中,诗人抬头仰望云岑,筑起房屋,俯瞰清澈的水流,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表明了他对未来的乐观和希冀。
总的来说,《出承天院候客》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繁华世界的厌倦和对宁静、内心追求的向往。通过描写清晨的场景、自然景色和人物心境,诗人表达了对岁月流逝和人生旅途的思考,以及对自然之美和理想归宿的追寻。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呈现出一种静谧、沉思的氛围,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有所感悟和共鸣。
江行初见雪中梅,梅雨霏微棹始回。莫道无人肯相送,庐山犹自过湖来。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双虬挟泓玉,奥入百转湾。向无长公诗,草木今何颜。此山二百年,偃蹇客往还。长风驾余舟,老人急开关。逢迎欠高僧,喜有识面山。平生癖幽壑,便合茅三间。君命何敢留,归棹随赐还。惭愧和光翁,笑指青童鬟。
以送之。时正之被召淮阳堂上曾相对。笑把姚黄醉。十年离乱有深忧。白发萧萧同见、渚江秋。履声细听知何处。欲上星辰去。清寒初溢暮云收。更看碧天如水、月如流。
菊露晴黄,枫霜晚翠。重阳气候偏如此。异乡牢落怕登临,吾家落照飞云是。举扇尘低,脱巾风细。灵苗医得人憔悴。灯前点检欠谁人,惟有断鸿知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