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分柳岸,野趣入桑畦。
锦片花随水,犀尖笋迸泥。
淮云收雨去,蜀鸟失春啼。
隔浦军船过,斜阳送鼓鼙。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爲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着作除《西湖百咏》二卷外,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事见《西湖百咏》自序及本集有关诗篇,《绝妙好词笺》卷六有传。 董嗣杲词,一至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庐山集》爲底本,第六卷以《四库全书·英溪集》爲底本,七、八两卷以清光绪丁氏嘉惠堂刊《西湖百咏》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从《诗渊》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九卷,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得之诗编爲第十卷。
《出德化门外》是宋代董嗣杲的一首诗词。诗意流露出大自然的美景和生动的场景,描绘了湖光映照下的柳树、村野间的趣味、水面漂浮的花瓣以及竹笋冒出泥土的景象。诗中还表达了淮云散去后的雨水、蜀地鸟儿失去春天的鸣叫声,以及远处浦口的军船穿过和斜阳下鼓鼙声的回响。
这首诗词以细腻的描写和自然的意象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表达的能力。通过对湖光、柳岸、桑畦、花瓣和竹笋等元素的描绘,诗中创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生机。
诗中的湖光分柳岸,形容湖光与柳树的交相辉映,给人以和谐、美好的感觉。野趣入桑畦,描绘了乡村间的自然景色与趣味,让人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生机。
锦片花随水,犀尖笋迸泥,通过描述花瓣随水漂浮和竹笋冒出泥土的情景,展示了自然界中的细微变化和生命的力量,给人以生生不息的感觉。
淮云收雨去,蜀鸟失春啼,描绘了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同时表达了蜀地鸟儿失去春天的鸣叫声,传递出一种无奈和凄凉的情感。
隔浦军船过,斜阳送鼓鼙,通过描绘军船穿越浦口和斜阳下鼓鼙声的回响,给人一种壮丽、庄重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时光的流转和历史的变迁。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意象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感悟。读者在品味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与敬畏,同时也可以引发对人生、时光和历史的思考。
往岁从新幕,逢君入瘴乡。但知期白首,谁意熟黄粱。星屏尘埃合,铭旌道路长。几经遗爱地,清泪湿甘棠。
忆昔常过居庸关,关中流水声潺潺。雪花飞寒大如席,白色粲烂西南山。山家野店隐烟雾,水榭云楼有幽趣。汉家封侯已消磨,秦时长城作行路。天险不设南北通,风俗一混归鸿蒙。今人不解古时事,使我感慨心忡忡。滦水城头无苜蓿,马驴尽食江南粟。八月九月朔风高,更有饥鹰啄人肉。
山中一枰棋,塵世底事无。若复计勝负,与彼亦何殊。
曾子三省予未能,夫君六观何自入。天台敖我三观妙,君又三之弥有得。露下聚散俱已空,电出有无仍不实。一世假梦暂踟蹰,万缘托幻聊戏剧。澄渊泡起不离中,端形影见无差忒。兹惟一心之所发,邈乎此心近不识。更须止之艮为山,随其观处离非日。与君相遇紫陌边,不谓我言无不急。
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裾。青袍似春草,草长条风舒。朝登津梁山,褰裳望所思。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
近日能吟者,黄岩说胜师。语生兼才笔,体重带幽姿。遣腊冰千筹,勾春柳一丝。方山最高顶,不拟到茅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