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县天隅僻,孤帆海畔过。
往来乡信断,留滞客情多。
腊月闻雷震,东风感岁和。
蛰虫惊户穴,巢鹊眄庭柯。
徒对芳尊酒,其如伏枕何。
归屿理舟楫,江海正无波。
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少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常于太学赋诗,一坐嗟伏,与张九龄、王维为忘形交。维私邀入内署,适明皇至,浩然匿牀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诏浩然出,诵所为诗。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常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採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与故人剧饮懽甚,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亦不悔也。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开元末,疽发背卒。浩然为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篇什既成,洗削凡近,超然独妙,虽气象清远,而采秀内映,藻思所不及。当明皇时,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杜为尤,介其间能不媿者,浩然也。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孟浩然,襄阳人。开元二十八年卒,年五十二。(复出一首)
《初年乐城馆中卧疾怀归作》
异县天隅僻,
孤帆海畔过。
往来乡信断,
留滞客情多。
腊月闻雷震,
东风感岁和。
蛰虫惊户穴,
巢鹊眄庭柯。
徒对芳尊酒,
其如伏枕何。
归屿理舟楫,
江海正无波。
中文译文:
我远离故乡的边陲之地,
孤帆路过海边。
离开乡村讯息断绝,
留下逗留客情多。
腊月时听到雷声震动,
东风感到岁月温暖。
冬眠的虫惊醒了窝穴,
筑巢的鹊凝视着庭院的树梢。
我独自对着芳香的酒杯,
何如与枕头相似。
归途上整理着船桨,
江海之上平静无波澜。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孟浩然远离乡村在一座偏僻的城馆中疾病过往的思念和对归乡的渴望之情。
孟浩然身处异县天隅的城馆,晃动的孤帆路过海边,将他与乡村的联系斩断。离乡已久,他感到被留滞的客情复杂而多样。
随着腊月的来临,雷声震动,东风吹来,他感受到岁月的温暖。冬眠的虫被雷声惊醒,巢鹊在庭院的树梢上彼此凝视。
孟浩然独自对着芳香的酒杯思念乡村的生活,琢磨着与枕头相比,自己该如何消磨时光。
最后,他整理着船桨,向归屿驶去,江海之上平静无波澜。这是他对回归故乡的渴望与期待。
整首诗抒发了作者远离乡村、在异地往来的郁结之情,以及对回归乡土的向往。描述了孤独、思念和对家乡和平生活的眷恋之情。诗中以疾病和孤独意象代表了一种精神困顿的状态,而雷声、东风、冬眠的虫和筑巢的鹊则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最后的江海无波则象征了归乡的平和和宁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情感的起伏。整首诗结构简洁,抑扬顿挫自然,给人留下深深的思考。
公居颍水上,德与颍水清。身闲道转胜,内足无复营。平昔富交游,开门坐常盈。退居万事乐,独恨无友生。汝颍亦多士,后来非老成。赵公平生旧,情好均弟兄。少年结意气,晚岁齐功名。携手践廊庙,蹑足辞钧衡。徜徉里闾间,脱略世俗萦。兴来忽命驾,一往千里轻。白发俨相映,元勋
欧阳子,出阳山。山奇水怪有异气,生此突兀熊豹颜。饮如江入洞庭野,诗成十手不供写。老来抱璞向涪翁,东坡原是知音者。苍龙璧,官焙香。涪翁投赠非世味,自许诗情合得尝。却思翰林来馈光禄酒,两家水监共寒光。予乃安敢比东坡,有如玉盘金叵罗,直相千万啻过。爱公好诗又能多
聚雨挫炎威,归轩广陌西。渠声流作瀑,日脚侧成霓。换锦龙媒埒,淹花燕子泥。比来巾角垫,李郭定相携。
圣主不忘远,惠怀尧所难。如何吾所部,疲疗未全安。诏条少宣布,牒诉多悲酸。抚节夜长叹,忧惭非一端。
伯威虽拙诗故巧,我拙似渠诗欠工。竹溪想见梅花发,问讯穷冈今不穷。
少年辞魏阙,白首向沙场。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暮笳吹塞月,晓甲带胡霜。自到云中郡,于今百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