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匣何烦至,黄衣尚有云。
催科宁是拙,稼穑亦良勤。
当念沟中瘠,难专柱后文。
谁令公喜怒,雁鹜政纷纷。
虞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初爲广德、吴兴二郡教官(本集卷三《再用韵述怀》注),歷绩溪令,知湖州、婺州(本集卷二《林子长见访……》注)。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爲太学博士,迁监察御史(本集卷六《轮对札子》题注、《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九之六),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爲国子监丞(《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二之九),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爲淮南东路转运副使(本集卷六《被召上殿札子》题注)。三年,转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兼知平江府。四年,改知庐州(《吴郡志》卷七、卷一一)。嘉泰元年(一二○一),除中书舍人(本集卷六《已见札子》题注)。二年,迁兵部侍郎(《宋会要辑稿》兵二六之一三)。生平崇敬唐白居易,家建尊白堂,有《尊白堂集》二十二卷(本集卷首陈贵谊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四卷。明嘉靖《宁国府志》卷八有传。 虞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触事》是宋代诗人虞俦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绿匣何烦至,
黄衣尚有云。
催科宁是拙,
稼穑亦良勤。
当念沟中瘠,
难专柱后文。
谁令公喜怒,
雁鹜政纷纷。
中文译文:
为何绿匣子的来访如此烦扰,
黄衣服上仍然有云彩飘动。
催逼科举考试,我何其愚拙,
农耕收获却始终勤劳勤勉。
当回忆起田间沟渠的贫瘠,
难以专心于文人的官职。
是谁让君主居于喜怒之间,
雁鹜政治纷争不断。
诗意和赏析:
《触事》通过描绘宋代时社会现实的细节,表达了虞俦对于官场生活和政治风云的感慨和思考。诗中通过绿匣子、黄衣服、科举考试以及农耕收获等元素,折射出了当时社会中繁琐的官僚体系和科举制度,以及农民的辛勤劳作。在这个背景下,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对于政治纷争的忧虑。
诗中的绿匣子和黄衣服都是与官场有关的象征,绿匣子可能指的是官员传递公文的绿色匣子,而黄衣服则是官员的常服。诗人以此暗示官场的繁琐和无聊。同时,科举考试作为宋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核心,被描绘为催逼诗人的拙劣之处。在这种背景下,诗人也表达了对于农耕劳作的赞美,认为农民的辛勤劳作是实实在在的,与官场中虚浮的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纷争的担忧。君主的喜怒变化不定,使得官场充满了明争暗斗和政治勾心斗角。雁鹜政治纷争的比喻使得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得以突显。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具体的形象描绘,展示了虞俦对于时代风云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不公。
《触事》以其真实、深刻地揭示了宋代社会的现实和政治腐败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状况的忧虑和对于农民的赞美,展示了虞俦对于人生和官场的深刻思考,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承学虽云浅,初心敢自轻。飘零为禄仕,蹭蹬得诗名。抚事悲长剑,怀人感短檠。不堪秋雨夕,鼓角下高城。
发底青青无限春。落红飞雪谩纷纷。黄花也伴秋光老,何事尊前见在身。书万卷,笔如神。眼看同辈上青云。个中不许儿童会,只恐功名更逼人。
条绿似垂缨,离筵日照轻。向人虽有态,伤我为无情。桥远孤临水,墙低半出营。天津曾此见,亦是怆行行。
匹马赴严宸。将谓青云上致身。不是男儿容易事,风尘。水远山长愁杀人。离别若为情。雪暗西山泪满巾。还忆夜来分手处,天津。桃李无言
湘妃危立冻蛟背,海月冷挂珊瑚枝。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早破春相赚,飘零不自知。未完九十日,消尽万千枝。点水嫌萍扫,粘苔怕月移。莫谙化工意,荣悴孰为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