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东风,吹散柳梢残雪。
御楼烟暖,正鳌山对结。
箫鼓向晚,凤辇初归宫阙。
千门灯火,九街风月。
绣阁人人,乍嬉游、困又歇。
笑匀妆面,把朱帘半揭。
娇波向人,手捻玉梅低说。
相逢常是,上元时节。
晁冲之,宋代江西派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叔用,早年字用道。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晁氏是北宋名门、文学世家。晁冲之的堂兄晁补之、晁说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早年师从陈师道。绍圣(1094~1097)初,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谪贬放逐,他便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十多年后回到汴京,当权者欲加任用,拒不接受。终生不恋功名,授承务郎。他同吕本中为知交,来往密切。其子晁公武是《郡斋读书志》的作者。
晁冲之是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所列的26人之一。吕本中说他在“众人方学山谷诗时”,“独专学老杜诗”(《紫微诗话》)。其诗笔力雅健,七古《李廷墨诗》,风格高古。刘克庄称赞他“意度容阔,气力宽余,一洗诗人穷饿酸辛之态”,“南渡后放翁可以继之”(《江西诗派小序》)。他的另一首诗《送一上人还滁琅琊山》曾受到王士祯的赞赏。
晁冲之在词作方面也有一定成就。《汉宫春》等几首词构思新奇,世人评价较高。其作品流传至今的有《晁具茨先生诗集》15卷,《海山仙馆丛书》本,收入诗167首;近人赵万里辑有《晁叔用词》1卷,唐圭璋据以收入《全宋词》。
《传言玉女》是晁冲之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夜东风,吹散柳梢残雪。
御楼烟暖,正鳌山对结。
箫鼓向晚,凤辇初归宫阙。
千门灯火,九街风月。
绣阁人人,乍嬉游、困又歇。
笑匀妆面,把朱帘半揭。
娇波向人,手捻玉梅低说。
相逢常是,上元时节。
诗意:
《传言玉女》描绘了宋代宫廷中的瑰丽繁华景象。诗中通过描写东风吹散柳树梢上的残雪,表现了春天的到来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御楼上的烟雾温暖,与鳌山相对,构成了美丽的景色。黄昏时分,箫鼓声响,凤辇刚刚归宫。千门万户的灯火璀璨,街道上风景如画。绣阁里的人们或嬉戏或休息,笑容绽放在妆面上,红纱帘子半揭着。娇美的女子向人们展示风采,手中捻着玉梅,低声细语。相逢的时刻多半发生在上元节。
赏析:
这首诗词以华丽的辞藻和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宋代宫廷的繁华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宫廷中的欢乐和娱乐活动。东风吹散柳树上的残雪,象征着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的气息弥漫。御楼烟雾温暖,与鳌山相对,创造了一幅美丽的景色。诗人通过描写宫廷中的音乐、灯火和人们的嬉戏,展示了宫廷生活的繁忙和热闹。绣阁中的人们或嬉戏玩乐,或休息歇息,笑容洋溢在妆面上,透过红纱帘子展现出娇美的姿态。娇波捻玉梅,低声细语,展示了女子的娇羞和温柔。整首诗词以节奏明快的描写手法,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繁华欢乐的宫廷场景,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
天子岁尝龙焙茶,茶官催摘雨前牙。闻香已入中都府,团品争传太傅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吴中内史才多少,从此莼羹不足跨。
楼上正临宫外,人间不见仙家。寒食轻烟薄雾,满城明月梨花。
寂寂丹江夜色空,风尘郡国叹飘蓬。岂无佐吏如殷浩,雅有中郎识顾雍。雪霰微茫渔火外,星河摇落戍楼东。怜君尚策青丝骑,却与山阴访戴同。
处和无近累。天然有胜质。萧瑟负高情。耿介怀秋实。义贵良为重。兰摧非所恤。一罢平生言。宁知携手日。
茂苑行春罢,携琴又向东。潮声数里外,山色半城中。帆带桃花雨,衣翻柳叶风。岛夷闻善政,为有舶船通。
莫向空山恼病僧,暮云台殿异乡人。多时不识巴江路,守着浓花哭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