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口一桡玄路绝,药山之道始流传。
离鉤三寸无消息,觉海方乘般若船。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幷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爲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復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謚普觉。爲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着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衆等的偈颂编爲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爲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爲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爲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爲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船子和尚赞》是宋代释宗杲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船子和尚赞
蓦口一桡玄路绝,
药山之道始流传。
离钩三寸无消息,
觉海方乘般若船。
【译文】
突然一桡,玄妙的道路断绝,
药山的教诲方才传扬。
离钩三寸,没有任何动静,
觉海正乘坐着般若船。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和尚在修行中的境界和心路历程。和尚在修行的过程中,突然间抛开尘世的纷扰,脱离了世俗的束缚,进入了一条玄妙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从药山传授的,药山代表了一种修行的精髓和智慧。
诗中提到的离钩三寸,指的是离开了世俗尘嚣的距离越来越近,已经没有了世俗的讯息。这是和尚修行的一个重要标志,也代表着他们的心境越来越纯净。
最后两句表达了和尚修行的终极目标。觉海代表觉悟的广阔,是超越世俗的智慧境界。而般若船则象征着般若智慧,是超越一切痛苦和迷惑的工具。和尚乘坐般若船,象征着他们已经达到了超越生死和烦恼的境地。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和尚修行的过程和修行者的境界。用几个简短的词句,将和尚修行的历程勾勒出来,展现了他们抛弃世俗的决心和追求智慧的执着。
诗词中的意象丰富而深刻,通过药山、离钩三寸和般若船等形象的运用,表达了和尚修行的内涵和目标。药山代表了修行的智慧和指导,离钩三寸象征着和尚逐渐超越尘世的境界,而般若船则是他们前往觉悟境地的工具。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和尚修行的历程和境界的提升,给人以清新淡雅、超越尘俗的感受。读者在欣赏诗词时,可以体味到和尚修行的苦行和智慧的追求,感受到超越世俗的宁静与境界的广阔。
入山旭光迎,出山月明送。十里松杉风,吹醒尘土梦。兹山凡几到,题字遍岩洞。阳崖树冬荣,阴谷泉下冻。怪石立谁扶,灵草生岂种。白云蓊然来,诸峰欲浮动。高鹘有危栖,幽禽无俗哢。凌藓知履滑,披岚觉裘重。尝登最上颠,远见湖影空。渔樵渡溪孤,鸟雀归村众。还寻老僧居,隔竹
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猛虎不独宿,鸳鸯不只栖。虞舜游苍梧,帝子夜向潇湘啼。时既禅禹妃亦老,老泪洒竹无高低。流根及昏駮红藓,此情乃与天地齐。我今斋寝泰坛下,侘傺愿嚏朱颜妻。
君以旷怀宜静境,我因蹇步称闲官。闭门足病非高士,劳作云心鹤眼看。
海神不朝雪不作,大梁尘土蔽天高。道傍牛喘复谁问,佛寺吹螺空唱嚎。相公跪香恬且佚,陛下减膳心焦劳。因君试墨偶有激,勇辞壮笔挥长刀。予无奈何亦思饮,饮竭甖瓮从餔糟。
欲息乡邦事,萧条泪万行。阳秋今不作,文献久沦亡。绝学唯君在,论文许我狂。昔贤如可起,回首意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