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红新绿间秋千,寒食园林人意阑。
一阵春寒花上起,画廊连夜雨珊珊。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春词二首》是宋代张耒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人们的情感。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残红新绿间秋千,
在残留的红花和新绿之间,有一把秋千,
The swing hangs between the lingering red flowers and the fresh greenery,
寒食园林人意阑。
在寒食节的园林里,人们的情意渐渐消退。
In the garden during the Cold Food Festival, people's emotions gradually fade away.
一阵春寒花上起,
一阵春寒吹过,花儿摇曳起来,
A gust of spring chill blows, causing the flowers to sway,
画廊连夜雨珊珊。
画廊里连绵不断的夜雨声。
The continuous sound of nighttime rain echoes through the gallery.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在寒食节期间的情感变化。诗中的秋千象征着人们的情感起伏,而残留的红花和新绿则象征着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作者通过一阵春寒和连夜的雨声,进一步强调了人们情感的消退和春天的变幻。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意象,传达了对春天的感慨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这首诗词展示了张耒细腻的描写能力和对情感变化的敏感触觉。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他成功地表达了人们在特定时刻的情感状态。这首诗词在宋代文学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展示了当时文人对自然和人情的独特理解。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日照孤云作彩霞,帝乡风送去天涯。野人遥望归何处,万里峨嵋便是家。
钟声如一寺,林影望还分。径转塔才见,轩开溪共闻。相过成晚步,分坐见秋云。诗卷娱禅暇,晴窗花气熏。
面瘦颊凸,眉棱眼深。默亡所住,妙在而今。鳞潜寒水,鹤梦月林。应声应色分身也,拍手家家观世音。写出梦中身,你道真不真。槁寒秋在眼,渊默醭生唇。道环谁谓无象,空谷自来有神。父子不传些子妙,白首侬家老斲轮。
信笔挥成五七言,敲门岂复作推门。江河自有长流势,斧凿俱无未没痕。雨带客愁横白帝,风吹闺怨入乌孙。公于乐府有余思,更为杨妃赋所冤。
与君为别几清秋,鸿雁来时辄上楼。今日倚楼无雁过,断肠风水隔瀛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