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通禅刹古丛林,永日惟闻钟梵音。
阅世兴亡千室佛,百年风雨古墙金。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春日怀淮阳六首》是宋代张耒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灵通禅刹古丛林,
永日惟闻钟梵音。
阅世兴亡千室佛,
百年风雨古墙金。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春日思念淮阳的六个场景。作者首先描述了一个灵通的禅宗寺庙,寺庙周围是古老的丛林,整天都能听到钟声和佛经的梵音。接着,诗中提到了作者阅世间兴衰更迭的感慨,将人们的兴衰与佛教的永恒相对比,表达了对佛教智慧与超越世俗的向往。最后,作者提到了这座寺庙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洗礼,而古老的墙壁仍然闪耀着金光,这象征着佛教的坚韧和不朽。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禅宗寺庙和佛教的永恒主题,展示了作者对佛教智慧和超越世俗的向往。诗中的丛林、钟声和梵音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虔诚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禅宗修行的精神境界。作者通过对寺庙的描写,表达了对佛教教义和佛陀智慧的敬仰,并通过与人世间的兴衰对比,强调了佛教的永恒价值和超越性质。
诗中的古墙金光象征着佛教的坚韧和不朽,即使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持着光辉。这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佛教信仰的坚持和对佛法的推崇。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精神和文化的崇敬,展现了寺庙作为一种净土和永恒之地的意象。
总而言之,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禅宗寺庙和佛教的永恒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智慧和超越世俗的向往,同时强调了佛教的坚韧和不朽之美。
先来客路足伤悲。那更话别离。玉骢也解,知人欲去,骧首频嘶。马蹄动是三千里,后会莫相违。切须更把,丁香珍重,待我重期。
今朝结却布袋口,明眼衲僧莫乱走。心行灭处解翻身,喷嚏也成师子吼。旃檀林,任驰骤。剔起眉毛顶上生,剜肉成疮露家丑。
正觉江边寺,风烟罨画然。庭罗合抱树,门泊钓鱼船。暮雨凉初过,中秋月正圆。无人来共赏,独自占江天。
缺月挂檐牙。
我生头发未燥时,花间已歌花翁诗。我发既长今渐白,犹见花翁好颜色。举酒祝翁寿百年,我为诗孙戏翁边。
仙跸九成台,香筵万寿杯。一旬初降雨,二月早闻雷。叶向朝隮密,花含宿润开。幸承天泽豫,无使日光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