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杏青犹小,幽花落更香。
目随云雨断,恨与水风长。
蚁子何缘斗,蜂儿有底忙。
山人能弃世,游子不思乡。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春晚游宝云寺》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作品。这首诗以春天晚上游览宝云寺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人情感,展现了诗人的感慨和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繁杏青犹小,幽花落更香。
目随云雨断,恨与水风长。
蚁子何缘斗,蜂儿有底忙。
山人能弃世,游子不思乡。
这首诗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夜晚在宝云寺游览的感受和思考。诗的开篇写道,“繁杏青犹小,幽花落更香”,形容着春天的景色,杏花繁盛而嫩绿,幽香的花朵在夜晚里更加浓郁。这种景象给人以清新和愉悦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诗,“目随云雨断,恨与水风长”,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的目光随着云和雨的消散而断续,他的悲伤和遗憾是随着水和风的流转而持久存在的。这里的云雨、水风可以被视为时间的流逝和变化,而诗人的感情却无法随之消散。
接下来的两句,“蚁子何缘斗,蜂儿有底忙”,通过描写昆虫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的疑问和思索。蚁子忙碌而不知道为何而战斗,蜜蜂也忙碌而没有停歇的时候。这种描写可以被视为对人们忙碌而盲目追求的反思。
最后两句,“山人能弃世,游子不思乡”,展现了作者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思考。山中隐士能够超脱尘世的诱惑和纷扰,而旅游的游子却无法摆脱对家乡的思念。这里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对闲适与烦忧、归隐与漂泊之间的选择与取舍。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情感,这首诗词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慨和思考。它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引发人们对生活、人情和人生意义的思索。
忽忽年来事,栖栖老后怀。鸟归巢断木,蚁出漏空阶。吾道偏宜懒,江河不可排。秋风一雨歇,山色满虚斋。
泥滑滑,仆姑姑,唤晴唤雨无时无。晓窗未曙闻啼呼,更劝沽酒提壶荐。年来贵,无酒沽。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元戎授钺为防边,斥堠传烽未息烟。尽道长驱如卫霍,何人起冢象祁连。
无语凭栏珠泪潸,双眉蹙蹙锁春山。可怜空长彤宫里,一世光阴半世闲。
隐居何事可谋生,尧舜难周畎亩情。若得一犁膏雨足,石田茅屋起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