婵娟两枝翠可掬,绝胜白璧南金双。
留与先生作椽笔,诗坛八面受人降。
裘万顷(?——~一二一九),字元量,号竹斋,江西新建(今江西南昌)人。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进士(明嘉靖《江西通志·人物志》)。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授乐平簿(《慈湖年谱》卷一)。宁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除吏部架阁。七年,迁大理寺司直,寻出爲江西抚干,秩满退隠西山。十二年再入江西幕,未及一月卒于官所。有《竹斋诗集》三卷,至明代始有刊本。事见本集附录宋杨简《大理司直裘竹斋墓志铭》、吴潜《乞裘竹斋幸元龙遗泽表》。 裘万顷诗,以宜秋馆刊裘氏裔孙裘镜秋手校之《宋人集·甲编》三卷、附录一卷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新辑断句一联附于卷末。
这是宋代裘万顷的《次洪内相双竹韵三首》之一。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双竹婵娟翠可掬,
胜过南金白璧双。
留给先生作椽笔,
在诗坛中受人降。
译文:
两支婵娟的翠绿竹,
胜过南方黄金和白玉。
为先生留下来作为椽笔,
在诗坛上备受赞誉。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子的美丽和高贵,表达了对艺术家和文人的赞美。竹子象征着坚韧和纯洁,被视为高雅的文化象征。裘万顷以竹子为题材,赞美了先生的才华和在文学界的声望。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意境。裘万顷通过对竹子的形容,将其与南方的黄金和白玉相比较,突显了竹子的高贵和珍贵。竹子作为文人墨客喜欢的题材,具有清雅、坚韧和不凡的品质,与文人的气质相得益彰。最后两句表达了裘万顷将这首诗献给先生,以示对其才华和声望的敬意,也展示了在诗坛中受到众人的赞美和推崇。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对文人才华和声望的赞美,展示了竹子作为文化象征的独特魅力。
暮景尔萧尔霁。云淡天高风细。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滟无际。冷浸书帷梦断,欲披衣重起。临轩砌。素光遥指。因念翠蛾,香隔音尘何处,相望同千里。尽凝睇。厌厌无寐。渐晓雕阑独倚。
西风不力征,老火未甘退。蝉声乱耳繁,痴蚊健姑嘬。一雨洗天来,不复有故态。天序自分明,人心其少耐。
自从别去竹林居,暇日寻诗每念渠。疾读新编慰牢落,清风习习满襟裾。
秋入重阳气倍清,东篱采菊眼偏明。杯中要作茱萸伴,不是湘累餐落英。
火星岩下石凌壁,阁上相忘止一僧。莫问人间兴废事,门前流水几前灯。
衣服田方无内客,一入庐云断消息。应为山中胜概偏,惠持惠远多踪迹。寻阳有个虚舟子,相忆由来无一事。江边月色到岩前,此际心情必相似。似不似,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