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民迁洛风随改,佞士归唐操立更。
勿怪训狐知气转,铜丸落落便春声。
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字舜俞,号平斋,于潜(今属浙江)人。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授如皋簿。继中教官,调饶州教授。崔与之帅淮东,辟置幕府。后随崔至蜀,歷通判成都府,知龙州。理宗朝,召爲秘书郎,以言事忤史弥远,罢。弥远死,以礼部员外郎召,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端平三年卒,年六十一,謚文忠。有《平斋文集》三十二卷。《咸淳临安志》卷六七、《宋史》卷四○六有传。 洪咨夔诗,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刻《平斋文集》爲底本。原集卷一六所收致语口号、帖子词等及从《诗渊》等书辑得集外诗,另编一卷。
《次李阆州禀议三首·训狐》是宋代洪咨夔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顽民迁洛风随改,
佞士归唐操立更。
勿怪训狐知气转,
铜丸落落便春声。
诗意:
这首诗词以训狐为题,通过讽刺和比喻的手法,抨击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顽民和佞士。诗人以狐狸为象征,通过对狐狸的描述来传达自己的观点。
赏析:
首联写道,顽民迁往洛阳,风俗随之改变。这里的顽民指的是不守礼仪、品行不端的人。他们的行为、言语和思想都受到了迁往洛阳这一新环境的影响,开始逐渐改变。这里洛阳是指当时的宋都,代表了中央政权和文化中心。
次联写道,佞士们纷纷回归唐朝,改变了自己的言行。佞士指的是奉承附和权贵、言辞虚伪的人。他们在改朝换代之际,纷纷投靠新的政权,改变立场,以求保全自己的利益。
末联写道,不要奇怪训狐之道竟然能够洞察时势的变化。狐狸是狡猾的动物,训狐是指驯服狐狸,使其服从人的指令。这里暗喻诗人自己具有洞察时势和社会风气的能力。
这首诗以狐狸为隐喻,通过对狐狸性格特点的描写和训狐的比喻,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行为。诗人通过对狐狸的描述,暗示了社会上的一些人的虚伪、奉承和投机行为。整首诗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对人性的思考,展现了他对时代变革和社会风气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的态度。
论文敩学两髫年,访旧同来雪上颠。我步鲤庭心欲折,公登龙坂足何缘。后凋尚喜无双士,不韡真惭大少连。桂楫又浮湘水去,家山回首共凄然。
武帝祈灵太乙坛,新丰树色绕千官。那知今夜长生殿,独闭山门月影寒。
人人不省,日日光阴急。*路是轮回,前途事、暗中似漆。观公风貌,俊格最青春,多清净,少贪求,善事休交失。虚情娇态恰似便蜜。晓夜采花忙,合和成、谁人啖汁。若还悟此,目下便回头,蓬莱路,彩云端,
数雁横空送断霞,穷秋游子向天涯。泉甘野店黄梁酒,霜重荒原白菊花。满目动灰伤井邑,回头佳气恋京华。故人他日如寻我,试问云溪旧钓沙。
肇汝方既诞,发祥良在兹。慧敏标弱龄,珪璋渺前期。服志远鄙俗,规行多惠仪。性成亶纯孝,疗母宁捐躯。母患乃始平,子先朝露摧。慈爱二纪中,瞥若冲飙驰。虚位委空馆,胤类无孑遗。天道苟不虚,在数安可推。沉忧达晨暮,仿佛盈人思。翰墨芳余迹,形音恍当时。起居常若随,顾影
天高正寥泬,深夜群动阒。秋声从何来,淅沥复萧瑟。须臾忽澎湃,愁思若凄恻。罢琴试静听,纷纷鸣四壁。有如贾少年,流涕重太息。时事已凄凉,挽仰一今昔。嗟余复何言,抱此长戚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