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井元依庙,平湖亦近城。
幅巾朝食罢,芒屩雨中行。
扰扰初何事,悠悠毕此生。
欲邀东郭叟,烦子作郊迎。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次前韵示杨明二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甘井元依庙,
平湖亦近城。
幅巾朝食罢,
芒屩雨中行。
扰扰初何事,
悠悠毕此生。
欲邀东郭叟,
烦子作郊迎。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苏轼在早晨离开家中,穿过甘井和元依庙,来到平湖附近的城市的情景。诗人戴着宽大的幅巾,早餐结束后踏着芒屩在雨中行走。他心中充满了各种烦恼和思考,对于一生的经历感到深深的忧虑。他渴望邀请东郭叟(即东郭先生,指友人杨明)一同共度时光,为此他准备了酒宴,希望能在乡间郊野相聚。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内心的烦恼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的景物描写并不繁华,而是通过一些平凡的场景展示了诗人心中的情绪和思绪。甘井和元依庙都是诗人熟悉的地方,它们象征着诗人的过去和记忆。平湖和城市则代表现实的喧嚣和压力。诗人穿着宽大的幅巾,给人一种悠闲的感觉,但雨中行走的描写则流露出他内心的孤独和沉重。
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一生的不安和迷茫。他感慨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思考着人生的意义。最后,他希望能邀请朋友杨明一同度过时光,通过友谊和交流来抚慰内心的不安。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人情和友谊的思考和感慨。诗中的景物描写与内心的思考相互映衬,展示了苏轼细腻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选将初年起范阳,和戎晚节误平凉。大功宜受春秋责,盛毁何能日月伤。文士谈兵多谬误,兰台作史漫裁量。折衷自有成书在,公论从知千岁长。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移去群花种此君,满庭寒翠更无尘。暑天闲绕烦襟尽,犹有清风借四邻。
人品如君,人尽道,士林横绝。那更是、关西流庆,三山英杰。欣遇当年神降日,又逢初度阳生月。把八千余岁祝君龄,为君说。君自有,封侯骨。君不是,栖鸾客。况如今东阁,正收人物。坦腹素知王逸少,求贤不必商岩说。便明朝、有诏自天来,君王礼。
渡头风晚叶飞频,君去还吴我入秦。双泪别家犹未断,不堪仍送故乡人。
君子将遥役。遗我双题锦。临当欲去时。复留相思枕。题用常着心。枕以忆同寝。行行日已远。转觉心弥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