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金河涨欲平,数支分绿报清明。
常萦辇路漂花去,更引流杯送酒行。
静见金舆穿树影,清含玉漏过墙声。
衰颜一照自多感,回首江南春水生。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次杨乐道韵六首其二——御沟》。下面是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渺渺金河涨欲平,
数支分绿报清明。
常萦辇路漂花去,
更引流杯送酒行。
静见金舆穿树影,
清含玉漏过墙声。
衰颜一照自多感,
回首江南春水生。
译文:
广阔的金河涨得几乎平静,
一些枝条分开,绿色报告清明。
常常盘绕着辇道,漂浮的花朵飘散而去,
更引来流动的酒杯,送行者离去。
静静地看着金色的车舆穿过树影,
清澈的玉漏声从墙内传来。
衰老的容颜一照,自然多感伤,
回首看江南的春水涌动而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绘春天的景色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慨和思考。诗中通过描绘金河涨潮平静、枝条分绿、辇道上漂浮花朵等细节,展现了春天的盛景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和喜悦之情。
诗的后半部分则描写了一幅宁静的画面,金色的车舆穿过树影,玉漏的声音悄然传来。这些细腻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和时光的静好,同时也映衬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和感伤之情。
最后两句“衰颜一照自多感,回首江南春水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衰老容颜的感叹,同时也引发了对曾经的美好时光和江南春水的回忆。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感慨展示了王安石对于春天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回味。
匣中三尺剑,天上少微星。勿谓相去远,壮心曾不停。
拄天拄地黑如漆,不分书作是何物。拈花抛向屎坑中,火里红莲香拂拂。
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植根阴崖侧。夙夜惧危颓。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徊。三光照八极。独不蒙余晖。葩叶永雕瘁。凝露不暇晞。百卉皆含荣。己独失时姿。比我英芳发。鶗鴂鸣已衰。
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
雪意初疑作不成,才飞数片又还晴。正思润泽沾千里,忽见缤纷满一城。凋郡共欣消沴气,老农相庆沸欢声。我将尽把姑溪酿,要与邦人乐太平。
莫放龙山旧醉豪,西风辇路暗蓬蒿。目穷千里应惆怅,赖得螺峰不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