缮性虽知众射标,颓年无奈羽谯谯。
覃怀新守纡高旆,宁海元侯驻累乔。
忆拟曹鞭涡水赋,尝陪戴席德阳朝。
郡斋继日听馀论,不复牢愁咏大招。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中文译文:
维修自己的品性,虽然明白众人所追求的目标,
但年岁渐长,难免感到疲惫不堪。
思念着怀州的新守吕侍讲,
他作为高旗的守护者,宁海元侯的居所。
回忆起曾经希望能效仿的曹鞭,
写下涡水的赋文,曾陪伴在德阳朝会上。
在郡斋中,继续一日又一日地倾听着他人的议论,
不再困扰于无法吟咏大气的招牌。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苏颂所作,以次韵作陈元舆待制吕侍讲的见寄之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身的反思和感慨。
首先,作者提到自己明白众人所追求的标准,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他感到了一种颓废的情绪。这种颓废并非对世俗追求的厌倦,而是对时光流逝、年岁增长所带来的无奈和疲惫的感叹。这反映了作者对于光阴易逝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自身有限时间的珍惜。
其次,作者怀念着新守吕侍讲,他是高旗的守护者,宁海元侯的仆人。这里的怀念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作者对于曾经的荣耀和辉煌感到怀念,这种荣耀与守护者的身份、高旗的地位以及元侯的尊贵相联系。另一方面,作者也可能对吕侍讲本人怀有敬意和友情,因为他曾陪伴在德阳朝会上,共同欣赏文艺的盛况。这种怀念体现了作者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
最后,作者提到自己在郡斋中继续倾听他人的议论,不再沉溺于无法吟咏大气的招牌。这里的郡斋可以理解为安静的居所,作者在这里静心思考、倾听他人的言论。通过这种方式,作者试图超越世俗的追求,寻求内心的宁静和深远的境界。这种态度显示了作者对于学问和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于精神内涵的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抒发自己对于年岁增长、时光流逝的感叹,怀念曾经的荣耀和友情,以及追求内心宁静与境界,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草书学张颠,行书学杨风;平生江湖心,聊寄笔砚中。龙蛇入我腕,疋素忽己穷。余势尚隐辚,此兴嗟谁同!
云影昼沉沉,云边草径深。树为幽鸟宅,山是隐人心。静室无他物,清风寄一琴。调高唯自识,不问有知音。
帝图会昌,仁兽效祥。双觡共觝,示武不伤。四灵为畜,玄枵耀芒。公族信厚,元元阜康。
荷笠腰镰醉裹回,和衣卧处息如雷。定无门外催租吏,赢得柴荆日晏开。
郑君欲与兰写真,心神暗与兰俱春。诗家三昧正如此,境融意会今何人。
山中有异梦,重铠奋雕戈。敷水西通渭,潼关北控河。凄凉鸣赵瑟,慷慨和燕歌。此事终当在,无如老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