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客安长道,低蓬称小溪。
云添湿帆雨,舟滞没篙泥。
草绿耕牛健,村深侯鸟啼。
陶翁方作令,归去未成题。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次韵迟初入宣河》是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远客安长道,
低蓬称小溪。
云添湿帆雨,
舟滞没篙泥。
草绿耕牛健,
村深侯鸟啼。
陶翁方作令,
归去未成题。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远离家乡的旅人在宣河之上的情景。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归乡的思念和对平凡生活的向往。
赏析:
诗的开头,“远客安长道”,表明诗人身在陌生的地方,遥望长路。接着,“低蓬称小溪”,描绘了旅人低着头,行走在一条小溪旁边。这里的“蓬”指的是旅行者所用的简陋的遮阳物,表明旅人的贫苦和朴素。
接下来的两句,“云添湿帆雨,舟滞没篙泥”,描绘了风雨交加的情景,船只在泥沙中滞留,旅途不畅。这些描写增加了诗中的困苦和辛酸感。
接着,“草绿耕牛健,村深侯鸟啼”,诗人通过描绘农田的景象,表达了对平凡生活的向往和渴望。这里的景物描写反衬出旅人所处的陌生和不适应。
最后两句,“陶翁方作令,归去未成题”,诗人提到陶渊明,表达了自己对陶渊明的敬仰和追随。诗人虽然怀揣着归乡的憧憬,但返乡的路途遥远,心中的归乡之愿尚未实现。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描绘了旅人的心境和对归乡的思念,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向往和对陶渊明的敬仰。诗中的意境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给人以思乡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两鬓苍然心浩然,松窗深处药炉前。携将道士通宵语,忘却花时尽日眠。明镜懒开长在匣,素琴欲弄半无弦。犹嫌庄子多词句,只读逍遥六七篇。
天遣酴醾玉作花,紫绵揉色染金沙。凭君著意樽前看,便与春工立等差。
何人叩铁警农耕,炊饭家家起五更。也似早朝风雪里,遥听宫漏下宫城。
终南下临长安城,峻栏高槛黄金嬴。嵩山亦近洛阳陌,鲜车怒马一日程。大梁平广匝千里,不见云峰来眼底。其间自有高趣人,扫室呼工岩壑启。初疑巨灵勇擘华,不比将军能聚米。暗雨轻烟满室中,尘事如脂一朝洗。又将余力作修竹,石上数茎风撼玉。叶斜枝亚寒声尽,节老根狞生意足。
李花初发君始病,我往看君花转盛。走马城西惆怅归,不忍千株雪相映。迩来又见桃与梨,交开红白如争竞。可怜物色阻携手,空展霜缣吟九咏。纷纷落尽泥与尘,不共新妆比端正。桐华最晚今已繁,君不强起时难更。关山远别固其理,寸步难见始知命。忆昔与君同贬官,夜渡洞庭看斗柄。
雨催杖屦却瀀回,卷上疏帘眼顿开。十里湖光平似镜,柳梢梢外一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