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劚风烟不占多,春来物物是阳和。
极知山与诗为地,老去无诗奈若何。
方岳(一一九九~一二六二),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进士,歷南康军、滁州教授,淮东安抚司干官,进礼、兵部架阁,添差淮东制司干官。因代淮帅赵葵书稿责史嵩之,史嗾言者论罢,闲居四年。范钟爲左丞相,除太学博士兼景献府教授。淳祐六年(一二四六)迁宗学博士,以宗正丞权三部郎官。出知南康军,移知邵武军,宝祐三年(一二五五)改知饶州、宁国府,未上而罢,闲居七年。程元凤当国,起知袁州。丁大全当国,以忤命劾罢。贾似道当国,起知抚州,辞不赴。景定三年卒,年六十四。明嘉靖中裔孙方谦刊有《秋崖先生小稿》文四十五卷、诗三十四卷,清四库馆臣据当时另一影宋抄本《秋崖新稿》合编爲《秋崖集》四十卷。《秋崖集》较明刊本多出诗八十余首,但明刊本中亦有诗十余首爲《秋崖集》所无。事见《秋崖先生小稿》卷首元洪焱祖《秋崖先生传》。 方岳诗,以明嘉靖五年祁门方氏刻《秋崖先生小稿》(藏上海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秋崖集》(简称四库本)、清翁同书批校并跋抄本(简称翁本,藏北京图书馆)。《秋崖集》中多出的诗,编爲第三十五卷,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六卷。
诗词:《次韵方教采芹亭》
朝代:宋代
作者:方岳
中文译文:
手劈风云未能占据多少,
春天来临,一切事物都充满阳和。
深知山水与诗歌为我依托,
年岁渐长,没有了诗歌,我该如何。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方岳所作的《次韵方教采芹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热爱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首先,诗人提到“手劈风云未能占据多少”,意味着他虽然努力追求事业和功名,但在世事变幻中所占据的地位却微不足道。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在生活中的努力和奋斗,并且暗示出他对功利的不屑。
接着,诗人描述了春天的到来,一切事物都充满了阳和的气息。春天是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季节,与诗人的内心情感形成了鲜明对比。阳和的春天与诗人心中的寂寞和思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然后,诗人表达了他对山水和诗歌的深刻理解和依赖。他认为山水与诗歌是他精神世界的根基,给予他力量和灵感。山水代表了自然的美丽和宁静,而诗歌则是诗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诗人深知山水与诗歌的重要性,它们为他提供了精神的归宿和满足感。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年岁渐长,却没有了诗歌的无奈之情。年岁的增长让诗人感到岁月的流逝和时光的匆匆,同时也意味着他对于创作诗歌的能力和灵感的逐渐减弱。这种无奈和失落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渴望和追求,他在岁月的冲刷下感叹自己无法再创造出优美的诗篇。
整首诗以简洁的文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无奈以及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通过对自然、岁月和诗歌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于生活和时间的思考,以及对于心灵寄托的追求和渴望。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对于诗歌创作和灵感的思考,以及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情感的共鸣。
午睡谁扣门,隔篱唤童子。童子走来报,一二琴首士。摘茗烹沙铫,推窗拂石几。高山流水音,屡弹不肯止。我心本虚淡,无用宫商洗。渊明未尝弦,妙趣岂假此。道士颇不乐,指衣抱琴起。
论士平生妙和神,是谁无此耳轮囷。唤钟作瓮皆堪笑,自是渠侬听不真。
路断江淮已足忧,繁华犹自说苏州。万人金甲城头骑,十丈朱旗郡里楼。麋鹿昔游何处草,雁鸿不似去年秋。忍将一掬东归泪,付与娄江入海流。
红白桃花褪半梢,绿阴汪浅未全交。橹摇远岸日相射,扇落闲阶风自敲。
丁年笔力斡千钧,齿宿于今意转新。樱伐广陵聊作赋,梅开桂岭定宜人。暂从南极通冠冕,会向东方领缙绅。菊有黄花潭有水,愿寻汉事寿佳辰。
铃斋教令得民和,月色今宵十倍多。节物人家俱插柳,霁华田舍可鞭禾。坐中客醉僛僛舞,陌上花开缓缓歌。老子尚堪牵率在,夜归已有木鱼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