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次韵和甫咏雪》是一首宋代王安石创作的诗词。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奔走风云四面来,
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
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
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
只忆青天万里开。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绘雪景,表达了作者对政治局势和社会风气的忧虑,并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词以雪景为背景,通过对雪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环境的思考和担忧。
首句“奔走风云四面来”,意味着风云变幻的时代,隐喻着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接着描述了作者坐在山上,远远地观望着一座座层峦叠嶂的山峰,形容这些山峰犹如垒起的玉崔嵬,给人一种壮丽的景象。
接下来的两句“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作者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状的看法。他认为,政治的稳定和清正并不是没有道德的人所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有智慧和能力的人去润泽焦枯,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接着的两句“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表达了作者对政治势力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向往。他认为,当政治势力达到顶峰的时候,就会有人怀疑他们是否还有更多的能力和智慧来治理国家,而当政治目标实现之后,人们又渴望着春天的到来,期盼着美好的未来。
最后两句“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国家的思念和祝福。虽然面临着寒冷的冬天,但作者并不忧虑丰收的好年景,而是思念着蓝天万里的广阔,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这首诗词通过对雪景的描绘,折射出作者对政治和社会的思考和担忧,同时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祝福。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凝练而深刻地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人们的情感。
索索夕风遒,渡瀼瀼朝露哀。啅雀袅寒枝,宿萤依败叶。眇然秋兴长,坐与江潮接。
此行莫拟几时回,此去应须到五台。若过曼殊放光处,殷勤为我记归来。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残斗我竹。
举头易见天边日,属目难逢山下村。行尽土粗仍石恶,望穷雨黑与云昏。此身何可数兹役,薄宦有谁能见存。章圣明朝还曲睹,信知缘契在空门。
旅迹飘然与俗分,动时高价逐新文。寄眠僧舍扃秋雨,牵梦家山隔海云。学慕丘轲方共语,道归杨墨任离群。名场好应同人举,垂拱明堂有圣君。
曩窥涉世方,白驹且场谷。平生漫岁晚,志尚向山木。返身观小丑,真成覆车犊。否臧太磊磊,从此更三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