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次韵和前漳守马郎中三篇·游山》

西山高下极深幽,十里清波一棹游。
喜逐御风真造适,遍题僧壁更迟留。
松间觅径因穷险,亭际披云尽露秋。
却羡官间无检束,徜徉何异五湖舟。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次韵和前漳守马郎中三篇·游山》是苏颂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游山中的景致和心境。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西山高下极深幽,
十里清波一棹游。
喜逐御风真造适,
遍题僧壁更迟留。

这首诗以西山为背景,描绘了其高峻的地势和幽深的景色。诗人乘坐一叶小舟,在清澈的波浪中漫游十里。他欣然追随御风,感到自然的造化与自己的心境相得益彰。在游山途中,他不禁在寺壁上写下诗文,留下了自己的心迹。

松间觅径因穷险,
亭际披云尽露秋。
却羡官间无检束,
徜徉何异五湖舟。

诗人在松树之间寻找小径,因为这条路既荒僻又险峻,但他内心的探索之志使他不畏艰险。在亭子里,他披露出秋天的云雾,展现了秋天的美景。然后,他羡慕那些官员们没有束缚,可以自由自在地徜徉于湖泊之中。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游山过程中的心境和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展现出他对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的向往。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通过西山、清波、松树、云雾等元素,营造出一幅宁静、富有诗意的山水画卷。作者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融合,表达了他对自由与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此诗既有景物描写,又有自己情感的流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表达了对自由、纯粹和追求内心真实的渴望。诗人借助自然景色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相融合,形成一种和谐而美妙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了愉悦和思考。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载体,通过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传递了一种追求自由和宁静的人生态度。

  • 《和程泰之阁学咏雪十二题·钱雪》

    阳春有脚时难驻,见{左日右见}初消意已先。我亦鬓蓬飞雪满,与君相遇约年年。

  • 《宇文氏庄观海棠时海棠未甚开而余旦夕归矣赋》

    雨猛几终夕,风狂遂彻朝。眼缘春色醉,魂为客愁消。泽国空留滞,山房恐寂寥。平芜烟一望,乡梦太迢遥。

  • 《池上归道间即事二首》

    寒食清明近,知春不久归。眼惊红作阵,心爱绿成围。宿鹭立晴漱,栖鸦掀夕晖。狂游付年少,我已省前非。

  • 《偈颂八十五首》

    天自高,地自厚。一一不是单,三三亦非九。唯爱部渎山前丘大翁,见人长揖高叉手。

  • 《蝶恋花》

    断续乡心随晚汐。江底愁鱼,吹起波千尺。戍角一声人语寂,四山无月天如漆。午夜寒风欺败壁。腊泪纵横,试问今何夕?敲缺唾壶秋雨急,新词欲谱冰弦涩。

  • 《水调歌头》

    吾乡陆永仲,博学高才。自其少时,有声场屋,今栖自鹿洞下,绝荤酒,屏世事,自放尘埃之外。行将六十,而有婴儿之色,非得道者能如是乎。凤舞龙蟠处,玉室与金堂。平生想望真镜,依约在何方。谁信许君丹灶,便与吴君遗剑,只在洞天傍。若要安心地,便是远名场。几年来,开林麓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