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芽巧制自元丰,漠漠飞云绕戏龙。
北焙新成圆月样,内廷初启绛囊封。
先春入贡来千里,中使传宣下九重。
自省何功蒙上赐,青蒿应为倚长松。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次韵孔学士密云龙茶》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次韵孔学士密云龙茶》
精选嫩芽巧制自元丰,
茶叶云雾缭绕,如戏一条飞龙。
北方的新茶已经成熟,形如圆月,
内廷初次揭开绛囊封印。
早春时节,千里迢迢贡上来,
使臣传达皇室的命令,从九重天传来。
我自省察,不知何等功绩蒙受皇上的赏赐,
青蒿应该是依靠高大松树而茁壮成长。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以茶叶为主题的画面,表达了苏颂对于茶叶的赞美和对于皇家赏赐的感激之情。
首先,诗中描述了茶叶的制作过程。苏颂选择了嫩芽,用巧妙的方法制作出来,使茶叶品质上乘。茶叶被比喻为云雾绕绕,如同一条嬉戏的飞龙,形象生动。
其次,诗中提到北方的新茶已经成熟,形状饱满如圆月。内廷初次打开绛囊,意味着这是一种珍贵的茶叶,被视为皇家赏品。这种茶叶的品质卓越,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地位。
接着,诗中出现了早春时节,远方的使臣带着这个宝贵的茶叶前来献上,传达皇室的命令。这表明了茶叶的珍贵和受到皇帝的赏识。
最后,苏颂自省自问,不知道自己具体获得了何种功绩而受到皇上的赏赐。他以青蒿作为比喻,表示自己像青蒿一样依靠高大的松树才得以茁壮成长。这种比喻暗示了苏颂对于皇上的关怀和栽培。
整首诗词通过对茶叶的描绘和对皇家赏赐的感激,表达了作者对于茶文化的喜爱和对皇上恩泽的感恩之情。同时,通过对自身的自省,也展示了作者深思熟虑的一面。
明日重阳今日归,布帆丝雨望霏霏。行过鹤渚知堪住,家在龙沙意有违。
舞困歌慵酒梦迟,小栏舒腕转腰时。落花垂柳娇无力,都送春愁上两眉。
忽忽弄明珠,纷纷拥塞酥。都忘春老大,复作冷工夫。甲拆迟先达,芳菲约后图。兴来还兴尽,呵手复须臾。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归帆 一作:征帆)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
放行把住谩周遮,一段风流出当家。不是当年漆桶破,争能撒土又抛沙。
千峰围古寺,深处敞楼台。景异寻常处,人须特达来。松杉寒更茂,岚霭昼还开。欲续丰碑语,含毫恨不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