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次韵李朝散游洞山二首》

僧老经时不出山,法堂延客未曾关。
心开宝月婵娟处,身寄溪云出没间。
休夏巾瓶谁与,共迎秋水石不胜闲。
近来寄我金刚颂,欲指胸中无所还。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次韵李朝散游洞山二首》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僧老经时不出山,
法堂延客未曾关。
心开宝月婵娟处,
身寄溪云出没间。
休夏巾瓶谁与,
共迎秋水石不胜闲。
近来寄我金刚颂,
欲指胸中无所还。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辙在洞山游玩时的心境和感受。诗词开篇,僧人虽然长时间不离开山间,但法堂仍然欢迎客人,从未关闭。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心灵的开放,宛如宝月的光辉,闪耀在山间。他的身影仿佛寄居于溪云之中,时隐时现。诗人希望与其他人共享这份宁静,共同迎接秋天的来临,欣赏水流和石头的宁谧之美。最后,诗人提到最近收到了金刚颂,他希望通过这首颂歌来指证自己内心的无所归属。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洞山的游玩中所感受到的心灵宁静和自然之美。诗人通过描述僧人不离山的生活态度,将禅修的境界与自然景色相结合,体现了禅宗的思想和追求内心平静的意境。他将自然景物与自己的心境相融合,以宝月和溪云来比喻内心的开放和流动。诗人希望与他人共享这份宁静,共同欣赏秋水和石头的静谧之美,表达了对自然和心灵的追求与向往。

诗词中的金刚颂可能指的是一首佛教经文,诗人希望通过指证自己内心的无所归属,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越和对内心自由的渴望。整首诗词以简洁而含蓄的表达方式,展示了苏辙对自然和心灵境界的独特感悟,让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体味到内心的宁静和追求。

  • 《崔氏东山草堂》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 《为客吟》

    忽忆东朐为客日,壮心初见水云乡。岛夷居处邻荒服,潮水来时杂海商。卧看苍溟围大块,坐观红日出扶桑。虚生虚死人何限,男子之称不易当。

  • 《与文源朱二过溧阳道上二首》

    侵星发徂辆,悠悠即长路。家人前致词,问我将焉赴。躬耕苦旱干,何以资朝暮。衣食事奔走,晨寒犯霜露。枫林号夜乌,宿草栖寒兔。轻烟动虚里,崩沙依浅渡。凄凄浮客心,黯黯长天雾。逍遥思孔桴,濩落嗟庄瓠。去去返蓬蒿,脱粟安所素。

  • 《新脱船场提调之役柳堤閒步》

    两两三三溪上童,口吹麦叶送迎翁。花间缓步阴阴日,柳畔閒行款款风。山鸟何愁头也白,野棠无愧面能红。太平五十年前过,烦恼今知万境空。

  • 《日者》

    十指中央了五行,说人休咎见前生。我来本乞真消息,却怕呵钱卦欲成。

  • 《离席》

    出宿金尊掩,从公玉帐新。依依向馀照,远远隔芳尘。细草翻惊雁,残花伴醉人。杨朱不用劝,只是更沾巾。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