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畔孤亭一水滨,归来华发已欺人。
脱身异县干戈地,得意吾庐笋蕨春。
早着青衫成底事,惯遭白眼欲谁亲。
此君真有高人节,肯与山翁作近邻。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爲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谿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次韵李丞相送行二首》是宋代诗人李弥逊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山畔孤亭和水边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别离的感慨以及对自己境遇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
山畔孤亭一水滨,
归来华发已欺人。
脱身异县干戈地,
得意吾庐笋蕨春。
早着青衫成底事,
惯遭白眼欲谁亲。
此君真有高人节,
肯与山翁作近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孤亭、水边和归途为背景,展现了诗人李弥逊对别离的感叹。诗中描述了孤亭矗立在山畔,水流在亭边缓缓流淌。诗人自比华发已经白了,表达了岁月的流转和时光的飞逝。他离开了家乡,来到了陌生的异县,经历了战乱和动荡的岁月。然而,此刻他却在吾庐(指自己的住所)欣喜地迎接春天的到来,笋和蕨都已经生长出来,这象征着希望和新生。
诗中出现的“青衫成底事”表明诗人早已习惯了被人误解和白眼相待,渴望得到真正的亲近和理解。但是,这位诗人却真正具备高尚的品格和高人的节操,愿意与山翁(指山中的隐士)为邻,与有道德和雅趣的人为伍。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经历和境遇的思考,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叹,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岁月的感慨,同时展现了对高尚品格和真挚情感的追求。整首诗词以简洁、自然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给人以深思和共鸣的余地。
台山穴三兽,樵者不得薪。忽是食人虎,便有射虎人。善恶必对待,祸福常相邻。冞月寝三皮,居山聊一欣。
诸老俱沦落,流风日转移。独怀忧国意,长说渡江时。姓字谁如此,功名早不疑。却收湖海气,燕坐雪垂颐。
入夏天不雨,溪流仅成派。一放涨梅霖,拍岩辄澎湃。冲犯无堤防,奔腾起湍濑。鸥鹭惊以翔,虾鱼鼓而快。聒耳如殷雷,声势殊未怪。晚风吹乱云,日出阴气退。所谓暴集者,萦纡已如带。浩浩北海若,遐想见尊大。溟漠函万象,吞二容百怪。小哉此溪流,其涸可产待。是以古君子,德量
瀑近春风湿,松花满石坛。不知茶鼎沸,但觉雨声寒。山好僧吟久,云深鹤睡宽。诗成不须写,怕有俗人看。
呼儿整吾驾,驾言返林庐。可使临老眼,常亲吏文书?
趁晴明日拟登高,十里龙山肯惮劳。但愿有钱堪对菊,莫愁无手可持螯。虱官只合辞归去,鼠腹安能赋老饕。行见白衣人送酒,已拚痛饮读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