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侯少年真自喜,收名拟擅东南美。
大科异等不作难,堂堂奏赋明光里。
眼看斗粟饱侏儒,空肠殷雷归著书。
胸中未减食牛气,出手一掷当成卢。
只念聊问复何如,要辨蟫蠹资轩渠。
刺头文字亦琐碎,泽吻快意回樵枯。
沈与求(1086—1137),宋代大臣。字必先,号龟溪,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政和五年进士。历官明州通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兼侍读,荆湖南路安抚使、镇江知府兼两浙西路安抚使、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明州知府、知枢密院事。著有《龟溪集》。
沈与求,生于宋哲宗元祐元年,卒于高宗绍兴七年,年五十二岁。政和五年(1115)登进士第。累迁至明州通判。上疏论执政,迁兵部员外郎。自劾以为言苟不当,不应得迁;乃除殿中侍御史。尝取古今屯田利害,为集议二卷上之。累官御史中丞,知无不言,前后凡四百奏,言甚切直。迁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金人入寇,赞高宗亲征。累进知枢密院事。卒,谥忠敏。《宋史》卷三七二有传。
这首诗词是宋代沈与求创作的《次韵李元叔田邦镇唱酬之什》。以下是我给出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李侯少年真自喜,
收名拟擅东南美。
大科异等不作难,
堂堂奏赋明光里。
眼看斗粟饱侏儒,
空肠殷雷归著书。
胸中未减食牛气,
出手一掷当成卢。
只念聊问复何如,
要辨蟫蠹资轩渠。
刺头文字亦琐碎,
泽吻快意回樵枯。
诗意:
这首诗以李元叔田邦镇唱和赠诗为背景,表达了对李元叔在少年时期的自豪和自信,他在东南地区赢得了美名。诗人也对李元叔在科举考试中的成就表示赞赏,认为他的才华在明光殿上展现出独特的风采。诗中提到李元叔收获了斗粟(一种粮食单位),带回家中充实了小侏儒的饭碗,而作者自己则把殷雷(指自己)的心思倾注到写书上。尽管作者没有减少对成就的追求,但他也表示出对李元叔的敬佩之情。最后,诗人提到了一些琐碎的事物,以及对自然界的赞美,表达了他对于平凡生活的满足和快乐。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李元叔的赞美和对自身生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看法。诗人对李元叔在少年时期的成就表示赞叹,并以此来凸显他自己的困惑和不满。他提到了自己在写作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但也意识到其中的琐碎和无足轻重。最后,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于平凡生活的快乐和满足。整首诗以自嘲和自省的口吻,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生追求和内心体验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李元叔的敬佩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天子岁尝龙焙茶,茶官催摘雨前牙。闻香已入中都府,团品争传太傅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吴中内史才多少,从此莼羹不足跨。
楼上正临宫外,人间不见仙家。寒食轻烟薄雾,满城明月梨花。
寂寂丹江夜色空,风尘郡国叹飘蓬。岂无佐吏如殷浩,雅有中郎识顾雍。雪霰微茫渔火外,星河摇落戍楼东。怜君尚策青丝骑,却与山阴访戴同。
处和无近累。天然有胜质。萧瑟负高情。耿介怀秋实。义贵良为重。兰摧非所恤。一罢平生言。宁知携手日。
茂苑行春罢,携琴又向东。潮声数里外,山色半城中。帆带桃花雨,衣翻柳叶风。岛夷闻善政,为有舶船通。
莫向空山恼病僧,暮云台殿异乡人。多时不识巴江路,守着浓花哭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