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庵视我亦诸孙,已矣无从作九原。
每听先生谈旧事,恍如秉烛对羌村。
赵蕃(一一四三~一二二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爲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爲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謚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着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干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永乐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十七卷。
《次韵李袁州绝句七首》是宋代赵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崧庵视我亦诸孙,
已矣无从作九原。
每听先生谈旧事,
恍如秉烛对羌村。
诗意:
这首诗以作者赵蕃拜访崧庵(指李袁州)为背景,表达了对李袁州的敬重和欣赏之情。诗中作者自谦地表示自己与李袁州等诸位才子相比,无法在文学创作上达到他们的水平,因此感到无从发挥才华。然而,每当倾听李袁州讲述往昔的故事,作者仿佛置身于烛光下,与李袁州一同回忆着过去的羌村(指古代边疆地区)。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绝句形式表达了作者对李袁州的景仰之情。首句“崧庵视我亦诸孙”,表明作者对李袁州的仰慕之情,将自己与他并列,意味着作者希望能够与李袁州一样有所成就。接着,“已矣无从作九原”,表达了作者对自身才华的怀疑和无奈之情,认为自己无法在创作上达到李袁州的境界,对此感到无可奈何。
接下来的两句“每听先生谈旧事,恍如秉烛对羌村”描绘了作者倾听李袁州述说旧事的情景。这里使用了比喻手法,将作者的心情比作秉烛照亮的羌村,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在倾听李袁州的话语时产生的共鸣和回忆往事的感觉。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李袁州的敬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追求和不足。通过对李袁州的赞美与自我反思,诗中传递了一种对前辈文人的尊重和对文学追求的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追溯的精神。
旭日朱楼光,东风不惊尘。公子醉未起,美人争探春。探春不为桑,探春不为麦。日日出西园,只望花柳色。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
偶爱春山住,因循值暑时。风尘非所愿,泉石本相宜。坐久松阴转,吟馀蝉韵移。自惭疏野甚,多失故人期。
猛虎出白日,其欲未易量。人人有怒心,常惧不敢戕。壮士独何者,忿气裂怒肠。脱身拔剑去,奋跃如惊翔。虽挟必胜术,岂无邂逅伤。虎不食壮士,壮士自虎当。意贪众人完,岂暇为躯防。虎死众人惠,虎存忧一乡。果哉彼丈夫,赖有一剑将。使其无所操,未免伏道旁。有剑不刺虎,为谋
诘旦启门栏。繁辞涌笔端。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司朝引玉节。盟载捧珠盘。穷纪星移次。归余律未殚。雪高三尺厚。冰深一丈寒。短笋犹埋竹。香心未起兰。孟门久走路。扶摇忽上抟。栖乌还得府。弃马复归拦。荣华名义重。虚薄报恩难。枚乘还起疾。贡禹遂弹冠。方垂莲叶剑。未用
著意功名四十年,柳花空满鬓丝边。男儿无补朝廷事,有愧饥餐困即眠。
五湖之水何冥冥,五湖之山何青青。烟雨空蒙寄绢素,吾闻善画不画形。画山画水画烟雨,界画点缀分秤星。寓意托兴有所生,人品高绝名芳馨。斗牛分野古彭蠡,橘柚包贡今洞庭。史传同异不可考,青草丹阳兼宫亭。诸老英魂可招否,亡吴霸越携娉婷。三致千金变名姓,橐装恐带战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