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筑高城受虏降,盟言端的有如江。
翠华回跸清驰道,绣指观风绝犬庞。
凯奏花卿初卷甲,诗成草圣屡题窗。
还朝有策裨聪明,纳谏那忧以杖撞。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沖,号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韐仲子。以荫补承务郎,辟爲真定府幕属。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通判兴化军(本集卷五《送张当世序》)。后以疾退居故乡屏山,学者称爲屏山先生,朱熹尝从其问学。绍兴十七年卒,年四十七。遗着由其子玶编爲《屏山集》二十卷,胡宪爲之序,朱熹跋。《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刘子翚诗,以明正德七年刘泽刻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十八年李廷钰秋柯草堂刊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次韵刘宪诗二首》是刘子翚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高城已经建起,接受敌人的降服,
盟约之言如江水般清澈。
翠华回宫,车马飞驰在道路上,
绣指观风,观赏风景,犬庞已然不再。
凯歌奏响,花卿初次穿甲战袍,
作诗成为了草圣,屡次题诗于窗户。
重返朝廷,有着明智的策略,辅佐君主,
纳谏不再担忧会被责罚。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名叫刘宪的人已经建立起高城,接受敌人的降服。诗人以江水的清澈来比喻盟言的真实可靠。车马飞驰的场景表达了翠华回宫的壮丽场面,而观赏风景则象征着世间的美好已经超越了犬庞(指杂乱的局面)。在诗中,刘宪首次穿上甲胄,被称为花卿,成为了草圣,多次在窗户上题诗。最后,他重返朝廷,有着明智的策略,能够纳谏而不再担忧会被责罚。
赏析:
该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刘宪的事迹和品质。高城的建立和敌人的降服表明了他的英勇和决心。诗中所提到的盟言清澈如江水,体现了他的信守诺言的品质。翠华回宫的场景形象生动,展现了刘宪的官职地位和威严。绣指观风一句,则突出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追求。凯歌奏响、花卿初卷甲、草圣屡题窗,表达了刘宪的才华和成就。最后,诗中提到他重返朝廷,有明智的策略,能够纳谏不忧被责罚,显示了他聪明智慧和能力。
该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刘宪的英勇、诚信、追求美好和聪明才智。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对于忠诚、才华和智慧的重视。整首诗情节紧凑,意境深远,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为结秋荷恨,因来沟水西。鱼惊一盖缺,龟落半巢低。细暗婵娟渚,香乾{勃力换攵}窣堤。茎枯萦茧绪,盘侧漏鲛啼。自此空瑶席,他年问浊泥。那堪塘上雨,点点共凄迷。
千峰邻积水,秋势远相依。路在深云里,人思绝顶归。长天来月正,危木度猿稀。谁得同无念,寥寥此掩扉。
杨柳映春江,江南转佳丽。吴门绿波里,越国青山际。游宦常往来,津亭暂临憩。驿前苍石没,浦外湖沙细。向晚宴且久,孤舟冏然逝。云留西北客,气歇东南帝。独有萋萋心,谁知怨芳岁。
闻道江边起柁楼,欲将吾道付沧洲。三年恶瞰卢仝屋,一日轻装范蠡舟。蹈海高怀欣独往,济川好手蹇难留。樯阴舸下能容我,雨笠蓑傲白鸥。
清夜独幽寻,岩扉落叶深。许携陶令酒,来听颖师琴。人醉月沉阁,乌啼风满林。应留西涧水,千载写余音。
四贤当日此盘恒,千百年人尚寻颜。天下有名难避世,胸中无物漫居山。事观今古兴亡后,道在君臣进退间。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