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蔽吴天密,江蟠楚地深。
浮云堆白玉,落日泻黄金。
渺渺随行旅,纷纷换岁阴。
强将诗咏物,收拾济时心。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这首诗词是王安石的作品,题名为《次韵唐公三首其一──东阳道中》。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蔽吴天密,江蟠楚地深。
浮云堆白玉,落日泻黄金。
渺渺随行旅,纷纷换岁阴。
强将诗咏物,收拾济时心。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东阳道中的旅途景色,以及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化的思考。诗中山和江分别代表了吴地和楚地,它们高耸壮丽,将天空和大地遮蔽得密不透风。浮云如白玉一般堆积,落日如黄金般倾泻而下。诗人形容了浩渺的旅途和岁月的更迭,暗示着人生的瞬息万变。最后,作者感叹自己虽然身处纷乱的时世,但通过写诗来表达对物象的赞美,整理自己的心灵,以应对时代的变迁。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山和江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界的壮美和庄严,与此同时,浮云和落日的形容则强调了时光的短暂和不可持久。作者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反映了人生的变化和岁月的流转,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通过写诗来收拾自己的心灵,以应对纷乱和变化的时代。诗人将诗咏物视为一种力量,使他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这种积极的态度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使得这首诗在表达对自然和时光的感慨之余,也传达了作者对于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念。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生命变化的思考,同时表达了通过写诗来整理心灵、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念。它展现了王安石独特的诗境和思想情感,具有深远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山后山前十六州,天涯尽处是偏头。云开大漠风沙走,水折长河日夜流。万户金绘愁见月,千群铁骑畏逢秋。却思大汉无中策,一曲胡笳倚戍楼。
五月林梢未着禅,节根新换玉娟娟。露华团翠浓堪滴,浇得殷红不敢然。
我爱朱夫子,处世无戚欣。渊明不可见,幸哉有斯人。奈何不苟合,进用苦无因。夫子于此道,妙处固已臻。尚欲传后学,使闻所不闻。顾我景慕久,愿见亦良勤。第恨隔千里,无由往卜隣。安得缩地杖,一到建溪滨。
山畦夜雨入春蔬,此手犹存足自誉。甚爱踏青人已至,未能浮白子姑徐。有山拄颊宁须笏,无策资身不为书。莫向夕阳多感慨,百年长短一蘧庐。
灵风吹坛毛发竖,老巫跳踉作神语。千轮万马空中来,东海神君许行雨。急酾椒酒祭神兵,黑旗鋋日阴云兴。鼓声冬冬未彻鸣,纸钱灰湿天瓢倾。须臾雨歇神归去,神鸦犹噪坛前树。
林间夏雨滋,复有斜阳照。绿净不摇风,从教春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