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非昔人,亦复水上居。
纷纷水中游,岂是昔时鱼。
吹波浮还没,竞食糟糠余。
吞舟不可见,守此岁月除。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这首诗词是宋代作家王安石所创作的《次韵唐彦猷华亭十咏其六陆瑁养鱼池》。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次韵唐彦猷华亭十咏其六陆瑁养鱼池》
野人非昔人,
亦复水上居。
纷纷水中游,
岂是昔时鱼。
吹波浮还没,
竞食糟糠余。
吞舟不可见,
守此岁月除。
中文译文:
曾经的野人,已不再是过去的样子,
也在水中找到了新的居所。
纷纷扬扬地在水中自由翱翔,
它们已不再是昔日的鱼儿。
涟漪被吹散,浮游物消失无踪,
它们争相吃食剩余的糟糠。
它们吞没了舟只,无法被看见,
守住了此刻岁月的变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幅关于鱼池的景象,展示了岁月的变迁和人事的无常。诗人将鱼儿比作过去的野人,指出它们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模样,找到了新的居所,生活发生了变化。水中的鱼儿在涟漪中自由自在地游动,展示了生命的勃发和活力。然而,诗中提到的"吹波浮还没"以及"竞食糟糠余"这些词句,暗示了鱼儿们的困境和生存的艰辛。它们争相吃食剩余的糟糠,生活在困难的环境中。
最后两句"吞舟不可见,守此岁月除",表达了诗人对岁月的感慨和思考。鱼儿吞没了舟只,不再可见,象征着岁月中消失的事物和记忆。然而,它们守住了此刻的岁月,意味着它们在不断变迁的时光中保持了自己的生存和存在。这里也可以引申为人生中的哲理,人们在岁月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意志,守护着自己的生命和经历。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鱼儿的生活和人事的变迁,通过对鱼池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命和岁月的思考。诗中蕴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触动,引发读者对于时光流转、生命变迁以及人事无常的深思。
为惭食肉主恩深,日晏蟠蜿卧锦衾。且学志人知白黑,那将好爵动吾心。
吾闻何月卿,逸气欲倾泻。词源浩班扬,诗律薄风雅。想初读书眼,坐阅灯几炧。土生贵适性,安得计用舍。青鞋踏九疑,丝絇远金马。飘然潇湘游,采芷动盈把。吁嗟既忧患,犹得营万瓦。我无茅一庐,劫劫思里社。
真个先生爱睡。睡里百般滋味。转面又翻身,随意十方游戏。游戏。游戏。到了元无一事。
四曲渔人寿烛明,明在水云连处生。倚天若木朝朝艳,照海金波夜夜清。
雨余山色媚晴晖,无呈孤云自在飞。坐到黄昏尤不恶,载将明月满船归。
醉帽不轻飞,秋菊有佳色。自惭群座中,主人犹未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