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次韵王适食茅栗》

相从万里试南餐,对案长思苜蓿盘。
山栗满篮兼白黑,村醪入口半甜酸。
久闻牛尾何曾试,窃比鸡头意未安。
故国霜蓬如碗大,夜来弹剑似冯驩。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诗词:《次韵王适食茅栗》
朝代:宋代
作者:苏辙

相从万里试南餐,
对案长思苜蓿盘。
山栗满篮兼白黑,
村醪入口半甜酸。
久闻牛尾何曾试,
窃比鸡头意未安。
故国霜蓬如碗大,
夜来弹剑似冯驩。

中文译文:
一同来自万里之外,品尝南方的美食,
对着案桌长时间思念着苜蓿盘。
山里的栗子满篮子,有白的也有黑的,
村庄里的醪酒入口半甜半酸。
常听说牛尾肉美味,却未曾尝试过,
私下比较起鸡头肉的滋味,心中仍有不安。
故乡的霜蓬果实大如碗,
夜晚来临时,弹剑之间仿佛是冯驩的身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辙写给王适的韵诗。诗中描绘了作者与王适一起品尝南方美食的场景。他们相距万里,却能一同品尝美食,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作者坐在案桌前,长时间思念着苜蓿盘,表达了对家乡食物的思念之情。山里的栗子色彩丰富,有白的也有黑的,象征着丰富多样的食材。而村庄里的醪酒则入口半甜半酸,味道独特,体现了乡村风味的特色。

诗中提到牛尾肉和鸡头肉,牛尾肉是一种美味的食材,但作者却未曾尝试过,这暗示了他对美食的向往和渴望。他私下比较起鸡头肉的滋味,心中仍有不安,表达了他对未知的探索和对美食的追求。

最后两句描述了故乡的景物和夜晚的氛围。故乡的霜蓬果实大如碗,展示了丰收的景象,夜晚来临时,作者弹剑之间仿佛看到了冯驩的身影,这是对冯驩英勇形象的致敬,也表现出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品尝美食为线索,通过描绘食物的味道和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食物的思念,对美食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故乡和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 《数日寒顿减颇有春意感怀赋短歌》

    微阴寒不力,破腊春暗动。林梢报梅白,水际闻鸟哢。羁鸿渐整翮,一一劳目送。应怜飞蓬客,犹作浣花梦。平生江淮间,裘马事豪纵。岂知老畏死,斋钵受蔬供。忍馋每自笑,小饮未敢痛。何以慰寂寥,卧听压春瓮。

  • 《琴曲歌辞·湘妃列女操》

    有虞夫人哭虞后,淑女何事又伤离。竹上泪迹生不尽,寄哀云和五十丝。云和经奏钧天曲,乍听宝琴遥嗣续。三湘测测流急绿,秋夜露寒蜀帝飞。枫林月斜楚臣宿,更疑川宫日黄昏。暗携女手殷勤言,环佩玲珑有无间。终疑既远双悄悄,苍梧旧云岂难召,老猿心寒不可啸。目眄眄兮意蹉跎,

  • 《龙金庵次黄山中》

    清风明月逐时新,天付幽人直万金。和得诗成无个事,来时可惜不携琴。

  • 《登城》

    簿领无时了,登临亦快哉。楼危压城起,硖迮束江来。病瘴抛书帙,思乡泥酒杯。天寒水尽落,灩澦已崔嵬。

  • 《十五夜月》

    明月炤沧海,清辉盈此时。似规流素魄,持粉俪新姿。波泻沦河影,榆寒露鹊枝。与君同万里,无那独含思。

  • 《移居胜果寺》

    江上但知山色好,峰回始见寺门开。半空虚阁有云住,六月深松无暑来。病肺正思移枕簟,洗心兼得远尘埃。富春只尺烟涛外,时倚层霞望钓台。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