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次韵叶希虞秘校同游天竺寺五绝句》

槛前常有施生台,窗隙都无野马埃。
掩室道人偏得意,经年未省入城来。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诗词:《次韵叶希虞秘校同游天竺寺五绝句》
作者:苏颂(宋代)

槛前常有施生台,
窗隙都无野马埃。
掩室道人偏得意,
经年未省入城来。

中文译文:
栏杆前常有施生台,
窗户缝隙无野马尘埃。
隐居之人自得意,
多年不曾踏入城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颂写给叶希虞的回诗,描述了一个道人隐居在山间的景象和心境。

首句“栏杆前常有施生台”,描绘了山间栏杆前常常有一座施生台,施生台是供道人修行的地方,意味着这里是一个清净的隐居之地。

接着,“窗户缝隙无野马尘埃”,表达了这个地方的宁静,窗户的缝隙中没有野马奔腾的尘埃,进一步强调了这里幽雅的环境。

第三句“隐居之人自得意”,揭示了道人隐居山间的心境,他在自己的掩室里自得其乐,满足于清静的修行生活。

最后一句“多年不曾踏入城来”,道出了道人多年来不曾踏入城市的事实,他与尘世隔绝,专心修行,远离了俗世的喧嚣和纷扰。

整首诗传达了隐居者的宁静和满足,以及他们与尘世的分离,通过对自然环境和隐居者内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清净超脱的境界。这种境界在宋代文人中很受推崇,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追求相契合。

  • 《伤小女》

    一岁犹未满,九泉何太深。唯馀卷书草,相对共伤心。

  • 《再和尧夫欲借琵琶妓》

    谢公故事常携妓,白傅高年自唱歌。更假红妆知有意,欲添尊酒十分多。

  • 《天香(熏衣香)》

    珠络玲珑,罗囊闲斗,酥怀暖麝相倚。百和花须,十分风韵,半袭凤箱重绮。茜垂西角,慵未揭、流苏春睡。熏度红薇院落,烟锁画屏沈水。温泉绛绡乍试。露华侵、透肌兰BC39。漫省浅溪月夜,暗浮花气。荀令如今老矣。但未减、韩郎旧风味。远寄相思,余熏梦里。

  • 《南歌子》

    解舞清平乐,如今说向谁。红炉片雪上钳锤。打就金毛狮子、也堪疑。木女明开眼,泥人暗皱眉。蟠桃已是著花迟。不向春风一笑、待何时。

  • 《题乌程簿厅浮玉亭七首》

    霅川今是辋川图,城郭中藏十顷湖。空说侯门深似海,得如簿领一亭无。

  • 《点绛唇(春寒)》

    密雨随风,昨来一夜檐声溜。奈何孱愁。官路梅花瘦。赋得多情,怕到春时候。如今一病非因酒。试问君知否。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